九年級活動 欣賞與評述
九年級 第一單元 活動一 欣賞與評述
活動一 欣賞與評述
教學設計(一)
設計思路
本單元是中國美術的輝煌歷程中先秦至兩漢時期的欣賞與評述課,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奴隸制社會再到封建社會,其間派生出的美術作品也隨時代的變換而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這幾個時期美術作品的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對其社會歷史背景的了解上,才能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所以這節欣賞課有必要先讓學生做些歷史的“功課”,了解幾個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特點,以及收集感興趣的相應時期的文獻資料,著名的美術圖片等等,并把他們編好組,一個組對應一個時期,組長負責簡述時代特征和介紹兩件這個時期里最有名的美術作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討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欣賞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美術作品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與美術作品藝術特色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認識美術的社會價值和審美特征。
教學重點
從先秦到兩漢時期的美術作品的特色及與社會歷史的關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三、講述新課
教師檢查學生課前準備的歷史資料和圖片;組織學生分組坐好。
教師播放《國寶檔案-大盂鼎》片斷。
教師提問:
為何大盂鼎這件西周的青銅器是國寶?
在它身上都體現了哪些方面的價值?
出示課題:
中國美術的輝煌歷程與文化價值
1.教師請三組學生分別按照“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和“秦漢時期”的順序介紹自己準備好的歷史資料、文獻及美術作品圖片。
學生從美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歷史價值等方面分析。
學生分組收集各類資料的工作在課前準備,講述資料的同學要事先進行篩選。
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提問。
課前讓學生做歷史知識的準備,為這節課深入地理解美術作品的深層底蘊做鋪墊。
吸引學生注意,設置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大盂鼎”—“西周青銅器”—“西周社會的重要禮器” —“國寶”的聯想。
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四、模擬歷史片段
五、小結
2.教師根據學生的講述,補充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如:
(1)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彩陶上為何流行旋渦紋?它們產生的生活基礎是什么?
(2)半坡文化彩陶為何以“人面”、“蛙”、“魚”等圖案居多?
(3)商代青銅器為何流行獰厲森嚴的饕餮紋?
(4)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去欣賞一件商周青銅器?
(5)秦代為何鮮有青銅器?浩蕩的秦始皇兵馬俑又反映了秦代的什么社會現象?
(6)畫像石、畫像磚為何流行于漢代?
每組學生根據本組資料和教師的講解分析編排一個簡短的社會情景模擬,以“我是半坡的先民”或“我是漢代人”等為題簡述相應歷史時期的美術作品中能夠體察出的歷史信息。
你以何種方法讓xx年之后的人了解今天我們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理解我們的思想信仰?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思考。
學生可以展開聯想,充分發揮。
引導學生通過美術作品的審美特征發掘其內在的歷史價值。
穿越歷史時空,讓學生想象作為古人的感覺。
將時空向后延伸xx年,讓學生意識到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