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活動 欣賞與評述
教學設計(二)
設計思路
本單元是中國美術的輝煌歷程中先秦至兩漢時期的欣賞與評述課,意在體會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美學價值,進而了解其社會價值與歷史價值。本課的設計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充分運用網絡資源,教師給出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發掘美術作品的內涵。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了解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的先秦至秦漢階段的歷史面貌與輝煌成就。
2.通過欣賞、評述活動,初步了解中國先秦至漢的美術作品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
教學重點
從先秦到兩漢時期的美術作品的輝煌成就。
課前準備
學生復習相關歷史知識;
教師選擇有互連網的計算機教室進行本課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與學生回顧中國歷史的分期方法,請同學概括說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社會特征與思想信仰。(學生可上網查閱資料)
二、講述新課
1.結合剛才查閱的結果,學生收集相應歷史時期的美術代表作品。
2.教師給出思考題讓學生探討,如:
半坡彩陶上神秘的人面魚紋可能具有何種意義?
原始社會時期的巖畫如《稷神崇拜圖》表達了原始先民的何種信仰?
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與商周人的思想信仰有何關聯?
馬王堆1號墓的帛畫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生死的什么態度?
中國的玉文化為何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高潮迭起?
3.學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可相互啟發、交流、,討論,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4.教師組織學生深入分析一些重點作品。
三、小結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課的學習要點,鼓勵學生多關注美術的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