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
德沃夏克在創作第二樂章中段的音樂時,受到了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所著長詩《海華沙之歌》第二十章《饑荒》的啟發。在這一章中,描寫了海華沙的妻子明妮哈哈為饑荒所迫,已經奄奄一息。她在極度痛苦的掙扎中哭泣著向想念中的丈夫訣別。
樂章的第三部分,仍由英國管奏出動人的思鄉主題,音樂時斷時續。特別是弦樂器加弱音器后演奏,感情更顯得壓抑內在,動人心弦。
3.作者簡介:
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1841年9月8日誕生于布拉格以北20公里的小村莊——尼拉霍柴維斯。他的父親是兼做屠夫的小客店店主。德沃夏克從小時候起,就愛聽自己故鄉的民歌,并在農村教師指導下學習唱歌、演奏小提琴。當他12歲時,在茲洛尼茨鎮遇到了一位有經驗的教育家和優秀的音樂家——安東寧·李曼。他熱心地指導德沃夏克演奏中提琴、鋼琴、風琴,學習音樂基本理論和即興作曲。1857年,李曼說服了德沃夏克的父親,讓他進了布拉格的風琴學校去深造。經過兩年的緊張學習,以名列第二的優異成績畢業。以后在布拉格姆扎克樂隊中演奏中提琴。這期間,他開始寫了一些樂曲,但很少有機會演出。直到1873年,他的愛國主義題材的贊歌《白山的子孫》出現后,德沃夏克才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自1875年起,德沃夏克先后結識了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并將他創作的《d小調弦樂四重奏》和《d小調第七交響曲》分別題獻給了上述二人。1884~1886年,德沃夏克五次到英國演出,并受到熱情地贊譽。1890年到俄國演出也取得了巨大成績。由于在國內外獲取的輝煌業績,布拉格卡爾洛夫大學授予他榮譽哲學博士學位;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榮譽音樂博士學位。1890年,布拉格音樂院聘請他擔任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1892年,德沃夏克接受琴妮·瑟勃夫人的邀請,擔任了紐約國家音樂院院長之職。翌年春季,創作了他的杰出作品《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1894年的暑假,他是回到捷克的維所卡度過的。由于回到波希米亞,他的心情非常愉快,于是寫下了8首智儆哪k諉攔ぷ髁巳輳?895年回到捷克。此后,在布拉格音樂院任教。19xx年,被任命為布拉格音樂院院長。19xx年完成其最后一部作品——歌劇《阿爾米達》。19xx年,德沃夏克因病去世。捷克人民為悼念這位用音樂創作來為祖國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奮斗的杰出音樂家,給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