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村莊
課 題:《美麗的村莊》課 型:欣賞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了解標題音樂,初步了解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根據《美麗的村莊》的節奏、旋律、結構等特點,用歡快、活潑、熱情、有彈性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用創造性的積極態度為歌曲伴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對標題音樂感興趣并愿意主動參與聆聽,初步了解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及創造性活動,為歌曲《美麗的村莊》伴奏。
教學難點:演唱《美麗的村莊》
教學用具:計算機、教學光盤、鋼琴、
課前分析:
學唱歌曲《美麗的村莊》
學唱歌曲前要完整地聆聽范唱,把握歌曲風格。
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分析歌曲的節奏、旋律、結構等特點,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學過程:
《交響詩與交響音畫》
一種單樂章的標題交響音樂。它脫胎于19世紀的音樂會序曲。交響詩的名稱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創。他認為“標題能夠賦予器樂的各種各樣性格上的細微色彩,這種種色彩幾乎就和各種不同的詩歌形式所表現的一樣”,因此,他把標題交響音樂和詩歌聯系起來稱交響詩。李斯特1854年創作《塔索》時首次采用這一名稱,以區別于多樂章結構的標題交響曲。19世紀交響詩成為浪漫樂派、民族樂派主要創作體裁之一。斯美塔那、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德彪西、格什溫等作曲家均作有著名交響詩作品。音畫、交響音畫、交響童畫等體裁也屬于交響詩的范疇。
學唱《美麗的村莊》,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結構而成。降e大調、2/4拍。歌曲的第1-16小節由兩個完全對應的樂句組成。可以說,這16小節已經構成一個完整的樂段。而此后的8小節(第17—24小節)實際上發揮著補充前面兩個樂句的作用。因此,這兩部分內容依然可以看做是一個完整的段落。即:第1—24小節為這首歌的第一樂段。這個樂段由弱拍起始,節奏比較密集。其中,附點及切分節奏使音樂的動力感得到加強。歌曲的旋律起伏較大,給人以清新活潑的感覺。歌曲的第二樂段開始部分的節奏疏密相間,其中的切分節奏刻意加長,而旋律線主要呈上揚的趨勢,使人們的情緒激昂、振奮,感情更加激動,由衷地表達出人們對家鄉的贊美之情。這就與前面的音樂情緒形成了對比。其后半部分的音樂基本上是與第一樂段呼應著的,從而使歌曲在對比之后又求得統一。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