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1
第一單元 社會——滋養藝術的沃土
主題構思: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這是唯物主義的藝術觀。組建這一單元,旨在使學生更進一步從感性上認識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辯證關系。
藝術反映并作用于社會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本單元選取幾個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幾個主題:如: 藝術的歷史性——從社會的重大變革中產生藝術,并對社會歷史有推動作用
藝術的社會性——勞動創造了社會,人們在勞動中得到藝術創作的靈感,這是古而有之的;
藝術的民族性——人民生活、休養生息在廣袤、滋潤的土地上,萬古流淌的大河大江便是民族生存的搖籃,并形成了民族的性格,這一切都能從所選的藝術作品中得以表現。
本單元選材有以下特點:
(1)、經典性:如芬蘭頌、長征組歌等
(2)、時代性:如七子之歌、長江之歌等。
(3)、相關性:如伏爾加河、洗衣歌等。
以上這些作品不是純描繪性的音樂,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對于提高初二的學生的理解力、鑒賞力十分有助。
須說明:上冊中所列“生活——創造藝術的源泉”單元,其實根據藝術理論,社會與生活緊密相聯的,為組建單元,進行分開但選材上是有所側重的,立意也稍有不同。
第一課 歷 史 的 畫 卷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音樂及其它藝術作品是產生于社會的,藝術能生動地反映歷史的面貌,帶有歷史的印痕,并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從而對藝術的本質有更深的認識。
2、通過聽賞《芬蘭頌》等反映重大歷史變革的作品,使學生領略音樂及藝術作品的恢宏氣勢,體會其莊重、激越的情緒特征,知道主題的發展手法及表現的內容。 。
3、通過演唱歌曲《七子之歌》,增強愛國熱情,并能用清晰,柔和及高亢的聲音唱出歌曲的對比,表達情緒。
4、通過創造與拓展活動,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優秀的藝術作品,了解一些反映歷史面貌的作品,體會藝術作品的歷史性特征,學會簡單的舞蹈造型。
5、 初步了解交響樂、交響詩、組歌、及西貝柳斯生平。
教學內容與教學建議
一、音樂長廊:
(一)欣賞:《芬蘭頌》
1、內容介紹:
芬蘭頌由西貝柳斯作曲。十九世紀末,帝俄企圖使芬蘭俄羅斯化:特別是1899年發出的帝國文告,使芬蘭的自主名存實亡,因而大大的激怒了芬蘭人民。當時因芬蘭報刊被迫陸續停刊,愛國人士則通過為報紙籌募基金來表示維護民族獨立。1899年11月4日在赫爾辛基瑞典大戲院舉行的募款游藝會中,主要節目是圖畫劇《芬蘭的覺醒》,由作者配樂,劇中的終曲就成為后來的音詩《芬蘭頌》,于19xx年7月2日在巴黎博覽會上以《祖國》的曲名演出。而在國內,最初則稱為《蘇奧米》(純粹芬蘭語種名稱),但因帝俄禁止任何能激發愛國思想的作品演出,所以19xx年芬蘭爆發大規模罷工運動,作者在沿海各省城指揮此曲。演出時,仍不得不改為《即興曲》。19xx年,萊比錫的勃拉伊特肯普夫、翁特、海爾特爾出版社會以《祖國》的名義將這部作品正式出版。1917年芬蘭獨立,此曲被稱為《國民頌歌》,才得以傳遍祖國各地。樂曲結構以變奏曲寫法為基礎。開頭是引子,半音進行的動機在銅管樂器和大鼓的背景上發展,仿佛祖國在危難中,人心動蕩不安。后面木管樂器出現安靜抒情,但以略顯悲傷的對詠式主題,酷似芬蘭民間旋律,它象征芬蘭人民在艱難的環境下生活,但漸漸的覺醒起來。到中庸的快板處,銅管樂器急促的節奏及半音的音調逐漸發展,仿佛人民愛國的浪潮洶涌澎湃。到了快板部分,低音樂器的固定音型,則寫祖國的召喚,而對圣詠主題的變體,仿佛是描寫芬蘭人民在祖國的危難中步調一致,投入斗爭的行列。到輕而柔和的地方,木管和第一小提琴奏出完整的圣詠主題,這是芬蘭人民對祖國的祈禱和贊美。后面對圣詠的主題和祖國召喚的音調為基礎,不斷變奏發展,使我們感到被壓迫人怕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著名指揮家奧曼蒂曾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在演出時加入合唱,使樂曲進入高潮時格外輝煌。(摘自《音樂欣賞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