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1
樂曲由若干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一開始銅管合奏在行板速度上有力地顯示的動機,粗獷、強烈、沉重,被稱為“苦難的動機”,表現了受壓迫的人民及其蘊藏的反抗力量。這一動機顯示時,定音鼓不斷地用顫音增強悲劇性的氣氛。接著出現的木管、弦樂相互呼應的對答旋律,(1= ba 4/4 2 - - - 1 —7- 1-1- 2-7- 1- - -
1- - 0 7- - - 1-2- 1-6- 7-5- 6-4- 5- - - 4 -2- 3•
沉郁而遲緩,表現了芬蘭人民的壓抑情緒和威武不屈的毅力,具有較強的戲劇性。
樂曲轉入中庸的快板速度時,銅管奏出的號召動機緊張而興奮。(1= ba 4/4
0 03 3333 33 03 )這一動機的嘹亮 聲響與苦難動機交織在一起展開一段之后從低聲部響起的另一個號召斗爭的動機,堅定而有力(1= ba 4/4 6 7 1 6 3 6 7 1 6 3 6 7 1 6 3 )
緊接著木管顯示充滿必勝信念的斗爭動機( 1= ba 4/4 0 5 6•1 3 0 2 3 4 3 2 3 1 2 3 )
這一動機輝煌華麗,德國音樂評論家滕岑貝格稱之為“慶典動機”,具有凱旋進行曲的特點和色彩。它和號召斗爭的動機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斗爭場面。
這段音樂反復一遍后,樂曲出現頌歌主題(1= ba 4/4 3 2 3 4 - - 3 2 3 1
0 2 2 3 - - 3 3 2 3 4 - - 3 2 3 1 0 2 3 - - - 3 5 5 5
6 - - 3 3 5 5 2 2 4 - - 4 4 3 2 3 - - 1 1 2 - 0 3
3 - - - 3 5 5 5 1 2 - 0 1 1 - - - )這支如歌的旋律后來曾由詩人維科•歌斯肯尼埃米(1885-不詳)填上歌詞,成為合唱曲《芬蘭頌歌》而流傳全國。
這一頌歌重復兩遍之后,兩個號召動機和“慶典動機”重新再現,使樂曲的情緒再次高漲,并在銅管激昂的凱旋聲中強而有力地終曲。演奏時間8分鐘。(摘自《外國名曲欣賞詞典》)
2、 教學建議
(1) 因作品篇幅不太長,盡可能地欣賞全曲,但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思考。
(2) 欣賞交響曲,記憶主題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將作品的主要主題事先編輯錄制好,以供學生初聽。有條件的,可制作成有交互效果的多媒體。
(3)、引導學生用歷史課上所學知識來幫助理解此曲,這樣既可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又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4)、思考題答案參考
形象 號召 歌頌 斗爭 苦難
主題 2 4 3 1
情緒 緊張、堅定有力 莊重 氣勢磅礴 沉重
(二) 歌唱:《七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