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1
2、交響詩
交響詩是一種單樂章管弦樂曲,又稱音詩,屬于標題音樂范疇。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創這一體裁。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據奏鳴曲式的原則自由發揮,常以詩歌、戲劇繪畫及歷史事跡等為題材,廣泛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現特定標題內容的藝術形象。另有交響音畫、交響童話、交響傳奇等體裁,均相似。著名的交響詩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罚姑浪堑摹段业淖鎳返;我國的交響詩有辛滬光的《嘎達梅林》和施詠康的《黃鶴的故事》等。
3 組歌
由若干首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包括齊唱、對唱、重唱、合唱以及朗誦、快板等形式 ,常用樂隊伴奏。曲目內容、整體規模和演出形式與大合唱相似。注重情節的發展與主題的貫穿,各段具有獨立的意義。較之大合唱,組歌的音樂形式更靈活,通常以合唱為主。它是我國音樂創作中常用的體裁。
4 西貝柳斯簡介
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蘭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一個外科醫生家中,初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1889年畢業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1889—1891年間赴柏林、維也納進修。著有一百多部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世界的公認。但1930年后中斷了創作。自1950年起在赫爾辛基舉辦了一年一諜報國際音樂聯歡節——西貝柳斯音樂周。其代表作有廣為流傳的交響詩《芬蘭頌》、七部交響曲、交響傳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奧涅拉的天鵝》)、小提琴協奏曲、交響詩《薩加》(即《冰洲古史》)、《憂郁圓舞曲》(戲劇配樂的一章)、弦樂四重奏《內心之聲》,以及為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的配樂。此外還作有大量的歌曲、鋼琴曲等。
課時建議 三課時
內容安排(供參考)
第一教時 聽賞《芬蘭頌》,初步學唱《七子之歌》
第二教時 欣賞《藝術天地》內容 繼續學唱《七子之歌》編歌舞
第三教時 拓展與創造活動
第二課 勞 動 的 禮 贊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是偉大的,它創造了社會,造就了多種人才,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源泉。同時也是產生藝術的源泉,從而產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2 通過欣賞《戰臺風》、《潛海姑娘》、《洗衣歌》等,認識到音樂與其它藝術總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勞動的艱辛,也表現勞動的喜悅,而這種情感是通過音樂語言、肢體語言等藝術手法來反映的,從而使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感人的力量。
3 通過唱、奏《郵遞馬車》以及《幸福在哪里》,體會歌曲樂觀的情緒,能用富有彈性的聲音歌唱及吹奏。
4 通過創造與拓展,使學生接觸更多作品,使學生認識音樂就在生活中間,培養樂于交流的學習精神。
5 認識電吉它、電聲樂器,熟悉歌舞體裁。
教學內容與教學建議
一 音樂長廊
(一) 欣賞《戰臺風》
1 內容介紹
《戰臺風》 (箏獨奏曲) 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于工人與臺風頑強搏斗的情緒而創作。樂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強烈的節奏,表現碼頭生氣勃勃、熱烈歡騰的勞動景象。第二部分左右手在箏碼兩側反向刮奏,以及扣搖(即在右手拇指搖的同時,左手拇、食指緊夾箏弦,在箏碼與右手觸弦點之間,先左后右,往返動)的技法,模擬臺風的呼嘯。第三部分通過旋律節奏由疏到密,左手伴奏由簡至蘩,以及音區變化等變奏手法,造成逐漸緊張的音響效果,使人聯想到工人們與臺風激烈奮戰的場面。第四部分以寬廣清新的旋律,抒發工人們勝利的豪情。最后,是再現部分。樂曲啟氣勢磅礴,形象鮮明。曾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摘自《音樂欣賞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