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1
2、教學建議
(1) 利用課內或課外時間,觀賞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
(2) 讓學生介紹一下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
(3) 讓學生說說主題歌是如何反映歷史、時代背景,如何烘托影片人物心理,以使音樂,歷史、影視達到三位一體。
三、創造與拓展
題一
1、 內容介紹
這首詞作于1936年2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雪時。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義,批判二十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文采’‘風騷’‘大雕’只能如此,須知這是寫詩啊!難道可以謾罵這些人嗎?別的解釋是錯誤的。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43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10月7日,毛書此詩回贈,隨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2、活動建議
(1)用該詩詞譜寫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有表情地進行朗誦,并把朗誦與歌曲作比較,體會音樂的作用。
(2)、利用山水畫進行情景上的烘托。
(3)、將詩詞內容所涉及的時代與偉人寫詩時的時代背景相結合,以更好的觸摸歷史的脈博。
題二 1、 參考答案
《大刀進行曲》 王莘 俄法戰爭時期
《英雄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法國大革命時期
《一八一二序曲》 貝多芬 抗日戰爭時期
《歌唱祖國》 麥新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2、 活動建議
可由教師再選些其它作品聽辯,也可由學生自己選擇聽賞。
題三
活動建議:這是一個創作題,也是對本課學習的一次總結與反饋。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長征組歌》的背景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編。為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與生理特點,可以用表演形式,也可以用口述的方式進行“策劃”與設計。交流方式除集體表演外,還可用互相交流,并進行等第評價和語言評價。
題四
1、內容介紹
《共青團員之歌》由伽里契作詞,索洛維約夫—謝多伊作曲,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譯配。創作于前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后的1947年,是話劇《路途的起點》插曲。歌曲把人們帶入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中,“萬眾一心保衛國家”道出了人們憎恨戰爭,絕不向敵人屈服,保衛家園,熱愛和平的心聲。
2、教學建議
(1)小調是前蘇聯歌曲的風格特征,但絲毫不影響歌曲的陽剛氣,演唱者可通過 2/4及4/4節拍特點,八分附點節奏及行軍速度唱出歌曲的精神面貌。
(2)了解一些前蘇聯歷史或看一些反映前蘇聯革命的戰爭片以理解歌曲的內涵,把握歌曲情調。
(3)采用“自學,交流”的方法學習。
四、藝術小辭典 交響樂,交響詩 組歌 西貝柳斯
1、交響樂,
交響樂又稱交響音樂,原是從歐洲傳入的一種音樂形式;廣義地說,可以包括大型管弦樂隊在交響音樂會上演奏的所有器樂作品。從音樂發展史的角度著眼,交響樂一詞的運用總是廣義的。至于交響樂一詞,最初的用法也比較混亂,同樣難于說清它的來龍去脈。從字源上看,交響樂的希臘原文僅是“一起”(syn)“發出聲音”(phone)的意思,中世紀時則指兩個音的和諧結合,包括早期對位性聲樂或器樂作品,或某些樂器(如風笛和手搖風琴)上若干個音的和諧結合。十六世紀末,在戲劇(包括歌劇和神劇)作品中插入的任何器樂合奏段落,都叫做交響樂,那時候,交響樂或序曲等詞匯是可以換用的。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響樂,是在音樂風格的變換、即巴洛克風格日趨衰落和古典風格蓬勃興起的這一交替之中產生的。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紀,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互相影響。廣義地說,交響曲也就是用樂隊演奏的奏鳴曲。交響曲是交響音樂中最重要的一種體裁,是交響音樂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由于交響音樂會上常上演曲目還有交響詩、交響組曲、協奏曲等,所以現在傾向于把這些體裁都歸入交響音樂的范疇,即把交響樂一詞廣義地用于交響音樂會演奏的所有器樂作品。(摘自《音樂欣賞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