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八年級藝術下冊全冊教案1
此時正值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共鳴,一位署名吳嚷的青年讀后,將其推薦在《清華周刊》第30卷第11、12合刊上轉載,并撰寫附識說:“讀出師表不感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讀陳情時,因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聊使讀者下瀝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于這篇組詩不在聞一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一多全集》,因此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并不為人們所熟悉。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詩篇,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一多》的文章,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一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正式成立后,本報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藝副刊《水木清華》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龍、澳門、中國臺灣四節。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一次偶然翻閱聞一多詩刊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為之譜曲,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著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一多生活的年代,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著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一體,后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一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歌曲為宮調式,兩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猶如童謠,柔和而憂郁地向“母親”訴說思念之情,第二樂段轉向高亢,猶如沉悶的情緒在瞬間爆發,動人肺腑地聲聲呼喚:“我要回來,母親。”最后從:“你可知……。”用再現第一樂段的主題動機,作為歌曲的尾聲,用重復的手法,表現“棄兒”要回歸的殷切期望。用五聲調式寫成的旋律,有著濃郁的中國音樂特征。
2、教學建議
(1) 歌曲多次出現”x x• ” 的切分節奏及強起與弱起的結合,須唱準這些地方的時值及強弱。
(2) b段音域較高,應避免大喊大叫。
(3) 二聲部的演唱可視情況而定,若有困難,可用樂器先將和聲吹奏熟練再進行合唱。
(4)歌曲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可在唱此歌的同時,播放有關澳門的紀錄片作引導,以激發學生的演唱情感。
(5)歌曲詞曲搭配基本為一字一音,因此適用中速,營造懷念的氛圍。
二、藝術天地
(一)音樂與詩歌:《告別》、《過雪山草地》
1、內容介紹 《長征組歌》
晨耕、生茂、唐訶、遇秋根據肖華所作組詩譜曲的聲樂組歌。題為《長征》,又題《紅軍不怕遠征難》,完成于1965年。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在首都紀念“八一”建軍節的音樂會上隆重公演,受到各界的好評。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震驚中外的偉大歷史性事件。作為長征參加者的肖華,對此深有感受。他為紀念長征勝利三十周年,抱病寫作,歷時半年以上,完成了十二首構思已久的詩篇。這些詩,以形象鮮明,感情真摯、格律嚴謹、節奏鏗鏘而膾灸人口。作曲家擇其十首譜成組歌,把十個不同的戰斗生活畫面環環相扣地結合在一起,把各地區的民間音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音調和諧地融匯在一起,把通俗的音樂語言與豐富的音樂構思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偉大長征的壯闊圖景,展示了工農紅軍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軍隊的光輝形象,使組歌成為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