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原
【教學理念】我國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世界優秀音樂文化的絢麗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從她的發展至今,一直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如今民歌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足以證明她散發出來的魅力經久不衰。本課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弘揚本民族文化,讓學生感受,體驗中國民歌與及相關文化的了解。讓民歌真正走進當代高中生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在第一堂課時學生已對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節課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中原民歌,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運用一些課外知識,通過比較,分析,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對我國民間音樂的的興趣,引導學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沂蒙山小調》、《包楞調》、《王大娘釘缸》三首中原民歌,使學生感受中原民歌的風格特點。2、聆聽并學唱《沂蒙山小調》的旋律,體驗中原民歌的風味,簡單介紹民歌的合唱改編及介紹魚咬尾的民歌創作手法。3、欣賞《包楞調》并《沂蒙山小調》比較不同點,感受襯詞在該民歌中的運用及體現的韻味。4、簡單比較《王大娘釘缸》和《好漢歌》的旋律,初步認識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教學重點】1.聆聽《沂蒙山小調》和《包楞調》,比較其音樂特點,進而感受中原民歌的醇厚風味與地方風格。【教學難點】1.通過學唱《沂蒙山小調》,探究這首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教學方法】音畫有效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感體驗式教學【教學過程】背景音樂一、知識回顧師:同學們,在上一堂課當中我們已經初步領略了民歌的特色,對我國民歌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內容,什么是民歌?民歌是(同學和老師一起說)我國人民群眾經過口頭傳唱所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形式。那么,請大家來回憶一下,民歌有那幾種分類呢?來你說說看,按題材分可以分為請a同學回答。有反映社會生活,生產勞動,日常生活,愛情生活的等等。按體裁分可以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我們上節課欣賞了山歌《劉三姐》勞動號子《打硪歌》(學生與老師一起說)請b同學回答。按風格內容劃分請c同學回答可以分為西北,華北,東北,西南,江浙等等。那么我們的地區呢是屬于江浙一塊,上節課我們也聽了江蘇與河北的民歌《茉莉花》。(學生與老師一起說)。看來同學們上節課還是學得不錯的。
(3分鐘)
二、導入民歌反映和記錄了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的生活,各民族各地區不同的風俗,表達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今天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原大地,一同來感受一下中原民歌帶來的醇厚韻味和獨特風格。點擊屏幕,出現一幅中原風光的美景圖,標題多彩的民歌——“走進中原”
(1分鐘)(教學意圖 承上啟下,引入新課,畫面展示,激發同學們對中原的無限遐想)三、介紹中原地區師:一說到中原啊,我就想起了金庸的武俠小說。什么天龍八部當中的喬鋒與中原武林結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經常會出現什么中原人士,.還有大家熟悉的射雕英雄傳里面當黃蓉痊愈返回中原之后,也將這段梵文中涉及療傷的譯文講述給身中蛇毒的洪七公...等等在許多古裝電視劇當中我們也常常會聽到中原這個詞。那么中原到底是指哪些地區呢,今天我可要考考咱們班同學的地理知識了。(教師提問)生:a b c d師:恩,我聽了同學們對中原的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原到底是在哪里?屏幕《辭源》解釋“中原”云:“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歷史上的中原地區,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陜西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師:那么現在的中原是指屏幕 中原: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包括河南,山東,河北等三個省份。(地圖展示)。地理位置與氣候:中原地處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黃河下游,以華北中原為主,溫帶氣候,受季風影響。這里的人性格爽朗,淳樸。
(4分鐘)(教學意圖 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由同學感興趣的金庸小說引出,再次引起同學對中原的關注,了解中原地區的地理位置與環境氣候,便于同學們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更好的感受和欣賞中原民歌)
四、欣賞《沂蒙山小調》
師:我們說啊,一個地區的民歌與他的地理環境,語言特點,人物性格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屏幕聽聽想想這首歌描繪怎樣一幅畫面,抒發了怎樣的感情,情緒是怎樣的?《沂蒙山小調》譜聽完后師:面對沂蒙山的青山綠水,一個悠揚深情的女聲,甜美而又婉轉,表達了山東人民怎樣的感情呢?你說說(請一個同學回答)師:恩,把山東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贊美以及山東人民的淳樸和熱情活脫脫地給展現出來了,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幻燈片《沂蒙山小調》又名《沂蒙山好風光》是一首帶有山歌風味的小調,最初流傳在山東臨沂地區,現已傳遍了大江南北。師:沂蒙山是我國的革命老區了,這首《沂蒙山小調》正是當時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揭露一個反動武裝組織---黃沙會,由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的音樂工作者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而來,后來歌詞做了改動,增補了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于是就出現了這首《沂蒙山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