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原
(6分鐘)
八、欣賞《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
師:好,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在河南鄧縣,息縣,商城,固始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地花鼓。地花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一來是因為它真實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表現了老百姓的真實情感和對生活的現實性追求;二來是因為它的表演形式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富于親切感。幻燈片地花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一來是因為它真實的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表現了老百姓的真實情感和對生活的現實性追求;二來是因為它的表演形式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富于親切感。師:《王大娘釘缸》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釘缸也就是補缸,一首邊唱邊表演的歌舞。是唱一句走幾步,每一句后面都加有襯腔。屏幕:聽一聽,思考這首歌的情緒怎樣?聽到了什么樂器的聲音?邊聽邊感受補缸人"出場時挑擔的感覺。聽完后,師:好,我們覺得這首歌的情緒怎么樣?生:a b 師:恩,很好,很輕快,而且很幽默,詼諧(詼諧學生可能說不上來,教師補充)。
師:說說你聽到了什么樂器的聲音?
生:鼓
師:恩,很好,鼓的伴奏加入使中原民歌更加豐富多彩。其實很多民歌都會用自己地方的民族樂器來伴奏,這樣會使民歌更加生動,更有地方風味,體現地方特色。下個星期我們就要講民間器樂,到時候我們再詳細說。(10-12分鐘)師;我們再來唱一唱《王大娘釘缸》的譜子,注意他的輕快,并想想他和哪首歌的旋律相似?生:a b 師:是《好漢歌》吧,(如果學生沒有說出來,教師可唱幾句和好漢歌相似的許的旋律,啟發學生)這首歌曲的旋律,成為《好漢歌》的創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歌仍是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當時在首歌,應該上在98年吧,應該說紅遍了大江南北,在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劉歡也應邀演唱了這首歌。
下面我們來聽聽劉歡版的《好漢歌》,看看與《王大娘釘缸》相似之處在哪里。播放好漢歌,并和學生討論相似之處,可以請同學來說。師:你們知道《好漢歌》的作曲者是誰嗎?趙季平說起來大家可能不熟悉,他可是我國的作曲大家,也是青歌賽的評委,如果有同學看青歌賽的話,一定就知道他了。(教師在此處簡單介紹作曲家趙季平及他的作品師:趙季平先生寫了很多歌曲,也是以為電影作曲家。我門所熟悉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哦,不回啊頭, 也是趙季平的作品,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大宅門》的主題曲,他的素材是來自京劇的。《黃土地》的主題曲等等。像他們這種作曲大家都不是閉門造車,大部分都是從民歌中汲取精華,獲得靈感,再加工創作的。我們說民歌是取自生活,源于生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屏幕 《好漢歌》是經民歌改編經作曲家創作而成的,屬于創作歌曲。民歌與創作歌曲是有區別的。大家都知道民歌是人民群眾自發的口頭創作,歌詞,旋律并非固定不變,依靠人民的口耳相傳,不體現作曲者的個性特征,但既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11分鐘)三、小結師:好,今天這節課我們走進了中原。感受了中原的民歌,我們現在來歸納一下中原民歌有哪些特點呢?先請同學說。屏幕1、粗獷的氣質2、醇厚的情感3、詼諧的格調4、爽朗的熱情師:我們國家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背景,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眾多的民族和人口,每個民族每個地區的生活習慣,人情風味,地理環境,語言語調等等不同造就了我國多姿多彩的民歌。我們今天這節課主要是感受了中原地區醇厚的民歌味,同學們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自己去欣賞其他地方的民歌,發揚繼承我國的民族音樂。另外再次強調一句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