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回響—客家之歌》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初中學生雖處在生長發育期,但心理仍未成熟,針對他們的這種特點和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我的課堂設計以學生參與為主,盡量避免對樂曲進行單一的知識性講解,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收集材料、討論、游戲等教學手段,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輕松主動地學習。
教材分析:
《土樓回響》是一首交響詩,以客家山歌為音樂素材,由作曲家劉湲譜寫,獲得xx年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這部交響詩為廈門愛樂樂團的首演曲目,以弘揚客家文化為主旨。本課放在這一單元,主要是對廣東民歌中客家山歌的延伸,要求學生欣賞第五樂章——客家之歌,全曲由兩個音樂主題不斷交替變化而成,a主題為合唱部分《不怕山高水又深》,運用了客家山歌《海娃變油娃》的音樂素材。b主題的旋律取材于勞動號子《新打梭標》,由銅管樂器演奏。全曲的曲式結構為引子+a+b+ab+b``+a``+尾聲。本課要求學生不僅清晰全曲的結構,并要用客家方言演唱a主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課前的搜集、整理及相互討論,初步了解相關的客家文化,并在課堂中展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聆聽、賞析交響詩《土樓回響》第五樂章——《客家之歌》,感受、體驗音樂的情緒,認識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并初步了解客家山歌。
教學重點:
1,把握樂曲中的主題樂句(采用了哪首客家山歌的素材)。
2,清晰整首樂曲整體框架(曲式結構)。
教學難點:
1,用客家方言唱會主題a樂句,并注意主題a在第三次出現時的變化,掌握三拍子的節奏。
2,掌握樂曲是由哪三個音樂要素發展而成,在掌握三個音樂要素的同時完成全曲的曲式結構。
年級:八年級
課時:一課時
教具準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渠道(互聯網、教材、報刊等)收集客家民俗風情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4分鐘 1、教師用客家話范唱《土樓回響》第五樂章《客家之歌》中的a主題,引出課題。先提出要求:注意老師用什么語言演唱?
2、播放《海娃變油娃》,帶問題欣賞:注意這首曲子旋律與老師剛才的范唱有什么關系? 1、學生從老師的范唱中接觸到客家方言。
2,帶問題欣賞《海娃變油娃》。 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興趣。
2、讓學生了解a主題是取材于《海娃變油娃》這首客家山歌。
二、新課教學
a:情境引導、激發興趣
3分鐘 1、 1、展示土樓圖片,從土樓的形狀進一步提問學生,為什么土樓要以這樣的形式建造,請學生介紹有關客家文化。并由此引出課題,介紹《土樓回響》創作背景。 每個小組長收集各組同學所搜集的資料,并介紹。 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到課堂中來。
b:初步分析與體驗
15分鐘
引導學生理解樂曲的三個主要音樂素材:
a主題:合唱部分,取材于客家山歌《海娃變油娃》,欣賞片段,(先讓學生發表意見),總結出情緒很熱情,用客家方言演唱,表現了客家人熱情,團結,積極向上的精神,(用紅顏色代表。)
學唱主題樂句:用客家方言讀歌詞,突出三拍子的強弱規律。
聽老師范唱
先全班學唱,(學生自評,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的演唱效果,給予適當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