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教學課例
一、本課教學目標
1. 以作品為載體,感受滬劇藝術魅力,從而喜愛上上海的這種傳統(tǒng)戲曲形式,并立志傳承;也認識到我國的民族藝術文化是豐富多彩、充滿生命力的,從而更加為我們的民族而自豪。
2. 在聽、唱、演等過程中,運用模仿、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體驗滬劇的風格特點。
3. 簡單了解滬劇的起源和沿革;知道滬劇的基本藝術特點;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蘆葦療養(yǎng)院》中的幾句,熟悉其主要旋律;知道《蘆蕩火種》、《星星之火》等滬劇代表作品的大致劇情。
二、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踐片斷:
(一)導入——智斗
【教學設計】
1. 學生表演節(jié)目,請同學們猜猜這是哪種表演藝術形式
2. 出示課題
【教學實踐片斷】
師:今天老師想請我們班級的兩位同學表演一個節(jié)目,請同學們說說這是那一種表演藝術形式?
生:表演《智斗》片斷
生:這是滬劇。因為他是用上海話演唱的。
師:其實用上海方言演唱是滬劇的一個重要特點,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用上海方言表演的藝術形式就是滬劇。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滬劇去領略滬劇的藝術魅力。
(二)滬劇沿革——阿必大
【教學設計】
1. 師生共同介紹滬劇的起源
2. 教師出示一段臺詞,請學生試著用上海話朗讀(阿必大中的幾句)
3. 播放《阿必大》片斷,學生思考其與自己讀的上海方言是否具有差異
4. 教師點出滬劇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因此早期滬劇中仍能聽到明顯的“本地上海話”,也就是在今天上海的浦東等地區(qū)使用的方言。
5. 提問:剛才滬劇片斷是由幾個演員完成表演的?進而點出滬劇與灘簧之間的關系
6. 小結滬劇的沿革
【教學實踐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滬劇的起源是什么嗎?今天老師帶來一段早期滬劇中的臺詞,我想先請兩位同學用方言來為我們讀一讀。
生:讀臺詞。
師:謝謝兩位同學用我們今天聽起來還是屬于比較字正腔圓的上海話為我們作的表演。其實這段臺詞是早期滬劇《阿必大》當中的一段,我們來看看視頻,請同學們聽聽看方言上和我們的朗誦有差異嗎?
(播放片斷)
師:你們覺得這個片斷里用的是不是上海話?
師:其實滬劇是其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因此早期滬劇中使用的語言是今天被我們稱為“本地話”的上海話,這種上海話今天在浦東很多地區(qū)仍在廣泛使用。
師:剛才片斷中的故事是由幾個演員來表演完成的?
生:兩個
師:對了,兩個演員表演,它的規(guī)模是相對比較小的。從這里我們看到上海灘簧的影子。你們知道什么是上海灘簧嗎?它是一種說唱形式,用方言來進行表演,規(guī)模比較小,它是由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發(fā)展而來的。請看ppt:
師:從早期的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發(fā)展到清朝末年的上海灘簧,經歷了由民歌向說唱曲藝的發(fā)展。我們知道曲藝是一種由較少人數(shù)表演的藝術形式,它更多的是講述故事,演唱故事。后來灘簧逐漸發(fā)展為表演小戲,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確立了舞臺表演的申曲形式。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一轉變中,演員由原來的講故事或唱故事變?yōu)榱吮硌莨适拢缪莨适轮械娜宋,同時也重視演唱與對白。這就是戲曲與曲藝的差異。以后申曲的不斷完善劇本結構的嚴密性和舞臺藝術的完整性,終于在抗日戰(zhàn)爭以后正式定名為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