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家是歌鄉》課堂實錄(通用2篇)
《我的祖家是歌鄉》課堂實錄 篇1
一、教材說明
《我的祖家是歌鄉》是高山族民歌,屬舞歌類的“歡樂舞曲”,歌曲為c羽調式,2/4拍,小快板速度,單樂段結構,由4個樂句組成,歌曲情緒歡快、活潑,帶有舞蹈性。
二、教學目標
1、能夠喜歡演唱高山族民歌,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唱歌。
2、通過觀看、演唱、律動、舞蹈等藝術活動,調動各種感官感受中國臺灣高山族民歌特色,并對與相關的音樂文化感興趣。
3、通過讓學生欣賞、體驗、演唱、舞蹈、參與音樂實踐,能夠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這首歌曲,并背唱歌詞。
三、教學重點:是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
四、教學難點 :是歌曲情緒的把握及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態度。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營造課前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為自然地導入新課作好鋪墊)
師播放高山族民歌《高山青》
師:同學們誰能告訴我這首曲子的曲名?是哪個民族的歌曲?這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哪里?
生:曲名《高山青》,是高山族民歌,高山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臺灣。
師:中國地大物博,五十六個民族繁衍生息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我們去過美麗的新疆,也到過古老而神秘的西藏,今天老師就要和同學們一起到祖國的東南沿海-——中國臺灣去看看,去領略那里特有的椰風海韻。
二、了解高山族知識
。ǔ浞掷脤W生資源,以學生自主性學習來了解高山族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在此之前,老師想請同學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高山族?(課前布置學生了解有關的高山族知識)
生: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的阿里山地區,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
高山族人們會用葉子吹奏出不同曲調,叫葉琴。
高山族是一能歌善舞的民族,有他們特有的杵舞和手拉舞。
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接下來老師和同學們去感受一下高山族
師播放多媒體(地理位置、服飾、舞蹈)
師:高山族人非常善于用歌舞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感受,一般是觸景生情,即興演唱,那么看了高山族美麗的圖片,我們同學能不能用歌聲來表現一下呢?
。ǔ鍪咀V曲)用歌曲中的第二樂句做為發聲練習,為后面學習歌曲打下基本。
師范唱,生跟琴聲輕聲地唱一遍譜,然后用“啦”模唱從f到d,注意最后的4拍半,可以用手劃拍演唱。
三、學習歌曲(本環節使學生能投入演唱,并用一種歡快的情緒演唱,以表達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師: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好,今天老師就要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高山族的民歌《我的祖家是歌鄉》
師播放歌曲,請同學完整地欣賞歌曲。
師:請同學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緒?
生:歡快、活潑、帶有舞蹈性的。
1、師彈琴學生跟唱曲譜
2、解決歌曲難點:出示旋律
完整地演唱第二遍。
3、填詞
師: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師:請說一說歌詞中要表現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 通過贊美祖祖輩輩喜愛唱歌的風俗習慣來表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再一次解決難點
師演唱兩種填詞,一種正確,一種錯誤,請學生聽辨,錯的錯在哪里?然后演唱正確的。
師:歌曲我們學會了,那么怎樣才能使曲子唱得更好聽呢?請同學們再來欣賞范唱,聽聽看他和我們的演唱有何不同?比如說在力度上、速度上等等。
生:速度稍快,這樣聽起來活潑一些。用中強的力度演唱。
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我們一起來演唱一遍。
師:除了強弱、速度我們能不能從演唱形式上來改變一下呢?
生:可以對唱,第一樂句1、2組演唱,第二樂句3、4組演唱,最后一樂句大家一起唱。
生:也可以男女聲對唱,也可以是師生對唱
師:根據同學的建議,我們來對唱一下。
四、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
。ㄔ趯W會歌曲的基礎上,作一些能力的拓展。通過從易到難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合唱的能力。并對學生的演唱作出肯定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師:同學們演唱得非常好。前面我們在了解高山族的時候,講到高山族人們在演唱時經常跳杵舞為其伴奏,我們沒有木杵,怎么辦?我們是否可以用我們自身的樂器為歌曲伴奏呢?(拍手)
出示節奏xo xo
。1) 集體練習一遍。
。2) 個別小節練習:第一樂句的節奏與第二樂句的節奏幾乎相同,第二樂句比第一樂句多了一小節的x o。第三樂句開始部分與第一樂句相反是o x,結束部分有一個半拍的休止,單獨練習。
(3) 完整的打一遍節奏。
。4) 師彈奏樂譜,學生跟旋律打節奏。
。5) 請同學們邊唱邊打節奏。
師:現在老師把曲子做了一點小小的改動,
出示樂譜
師:發生什么變化?
生:多了兩個樂句。
師:請3、4組的同學唱一下增加的兩個樂句。
師:好,我們按照現在的譜子接唱一下,1、2組同學唱原譜,3、4組同學唱增加的部分。
師:感覺如何?
生:很簡單
師:老師給你們增加一點難度,改成二聲部合唱。出示樂譜
師:請1、2組唱高聲部,3、4組唱低部
師:請同學們談談感受?
生:音樂豐富了,有和聲的效果。
師:在合唱的基礎上加上節奏練習
。ǖ谝欢斡傻吐暡康耐瑢W打節奏,高聲部的同學跳基本舞步,第二段交換)
五、還知道哪些有關高山族的民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培養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阿里山的姑娘〉〉〈〈采檳榔〉〉〈〈橄欖樹〉〉《我愛我的中國臺灣》
·結束語: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領略了中國臺灣及中國臺灣高山族民歌的特色,同學們的表現非常不錯,老師忠心謝謝你們的合作,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高山族也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共同祝愿海峽兩岸同胞早日團員。
《我的祖家是歌鄉》課堂實錄 篇2
課 題:《我的祖家是歌鄉》《雨打芭蕉》
課 型:綜合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感受體驗《雨打芭蕉》的音樂情緒,聽辨廣東音樂及福建南曲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初步認識這兩種音樂體裁的音樂風格。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唱歌。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能夠背唱其中的一首歌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喜歡演唱高山族和黎族民歌,喜歡聆聽廣東音樂及福建南曲,并對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感興趣。
教學重點:欣賞:廣東音樂《雨打芭蕉》
教學難點: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
教學用具:計算機、教學光盤、鋼琴、
課前分析:
學唱歌曲前,讓學生聆聽老師的范唱或錄音,以便學生對歌曲的藝術形象留有完整的印象,并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段业淖婕沂歉栲l》的曲譜不難。學唱歌曲時,可適當地采用視唱法引導學生學唱歌譜。如果多數學生的識譜能力困難較大,也可用聽唱、模唱的方法,隨琴唱譜的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唱歌詞時,要注意第二樂句的準確性。
教學過程:
《我的祖家是歌鄉》
高山族人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臺灣省。其次,在福建、武漢、北京、上海等地也有高山族同胞散居。由于居住地區及語言上的不同,高山族又分阿美、排灣、泰雅、賽夏等十幾個支系。
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類。
其一為勞動歌。它產生于(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農耕、狩獵、捕魚等生產活動。
其二為生活歌。它包括了情歌、舞歌、酒歌和兒歌等。
其三為儀式歌。它多用于婚禮、葬禮及各種祭祀活動。
其四為敘事歌。它多以傳說、故事為歌唱的內容。
在上述四類民歌中,除了單聲部歌曲外,還有豐富多彩的多聲部歌曲。
《我的祖家是歌鄉》是流傳在中國臺灣高雄、臺東一帶的排灣支系民歌。它屬于舞歌類的“歡樂舞曲”。這首歌通過贊美祖祖輩輩喜愛唱歌的風俗習慣來表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的祖家是歌鄉》為c羽調、2/4拍,小快板速度,單樂段結構,由四個樂句組成。歌曲的情緒歡快、活潑、帶有舞蹈性!队甏虬沤丁藩
1.《雨打芭蕉》是廣東音樂中早期的優秀曲目之一。樂譜初見于1917年(也有人說約于1920年以前或1921年)左右丘鶴儔編著的《弦歌必讀》。此曲最早由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等灌制成唱片,后幾經修改編配,版本很多。在“十年動亂”期間,為免遭“四人幫”的禁錮,曾改名為《蕉林喜雨》。粉碎“四人幫”之后,此曲才得以正名。
。牐牎队甏虬沤丁芬粤鲿趁骺斓男,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一連串分裂的短句,頓挫的節奏,猶如淅淅瀝瀝的雨點敲打著芭蕉,使人聯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態,更使人想像到芭蕉豐收之后人們的欣喜之情。因此,樂曲所表現的意境極富南國之情。
《雨打芭蕉》的結構具有連續性的特征,因而很難斷然地將其劃分成幾個段落。但是,為了使分析樂曲方便,我們把樂曲分成三部分:
。牐牭谝徊糠钟扇齻樂句組成。其旋律緊密銜接、優美抒情,歌唱性很強,演奏得連貫而流暢,表現了人們歡快愉悅的心情,也展現了詩情畫意般的嶺南風光。這部分旋律,前兩個樂句采用了換頭合尾的手法寫成。這樣,使得這段旋律既統一又有變化。
第二部分的音樂是展開性的。其句幅短小,氣息緊湊,節奏活躍,以不規則的連續不斷的垛句組成。它與第一部分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輕盈的頓音和旋律的切分進行,表現出運動著的落雨變化,更表現出人們觀賞落雨、喜看芭蕉豐收時的活潑、輕快心情。第三部分的旋律在圍繞“商”音(re)旋轉后,形成一個簡短的結束部分。它似宮音結束全曲。
2.廣東音樂是我國民間器樂的一個樂種。它主要流傳于珠江三角洲一帶。目前,不僅在全國廣為流傳,在海外華僑中也有很大影響。
廣東音樂的前身主要是粵劇過場音樂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20世紀初發展成為獨立的器樂樂種。廣東音樂在獨奏時多用琵琶或揚琴。在合奏時有兩種基本編制。其一稱做“五架頭”或“硬弓組合”。它使用的樂器包括二弦、提琴(近似板胡的一種民間樂器)、三弦、月琴、橫簫(即笛子)五件樂器。其二稱做“新五架頭”或“軟弓組合”。它使用的樂器包括高胡、揚琴、秦琴、椰胡、洞簫五件樂器。這后一種組合以高胡和揚琴為主,具有鮮明的特色,因而流傳頗為廣泛。20世紀50年代后,又在新五架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樂器。如:中胡、大阮、低音提琴等。因此,表現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廣東音樂的旋律,一般以流暢、自然、活躍為主要特點。旋律進行中,常用一定的慣用音型進行裝飾。如:“冒頭”(在一句之前起引導和連接作用的裝飾音群)、“迭尾”(把句尾長音加以變化,不使單音拖得太長)等。廣東音樂的傳統曲目有:《旱天雷》、《連環扣》、《賽龍奪錦》、《平湖秋月》、《鳥投林》等。
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