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家是歌鄉》《雨打芭蕉》音樂教案
課 題:《我的祖家是歌鄉》《雨打芭蕉》課 型:綜合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感受體驗《雨打芭蕉》的音樂情緒,聽辨廣東音樂及福建南曲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初步認識這兩種音樂體裁的音樂風格。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唱歌。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能夠背唱其中的一首歌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喜歡演唱高山族和黎族民歌,喜歡聆聽廣東音樂及福建南曲,并對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感興趣。
教學重點:欣賞:廣東音樂《雨打芭蕉》
教學難點: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我的祖家是歌鄉》
教學用具:計算機、教學光盤、鋼琴、
課前分析:
學唱歌曲前,讓學生聆聽老師的范唱或錄音,以便學生對歌曲的藝術形象留有完整的印象,并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的祖家是歌鄉》的曲譜不難。學唱歌曲時,可適當地采用視唱法引導學生學唱歌譜。如果多數學生的識譜能力困難較大,也可用聽唱、模唱的方法,隨琴唱譜的方法進行教學。在教唱歌詞時,要注意第二樂句的準確性。
教學過程:
《我的祖家是歌鄉》
高山族人民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臺灣省。其次,在福建、武漢、北京、上海等地也有高山族同胞散居。由于居住地區及語言上的不同,高山族又分阿美、排灣、泰雅、賽夏等十幾個支系。
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類。
其一為勞動歌。它產生于(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農耕、狩獵、捕魚等生產活動。
其二為生活歌。它包括了情歌、舞歌、酒歌和兒歌等。
其三為儀式歌。它多用于婚禮、葬禮及各種祭祀活動。
其四為敘事歌。它多以傳說、故事為歌唱的內容。
在上述四類民歌中,除了單聲部歌曲外,還有豐富多彩的多聲部歌曲。
《我的祖家是歌鄉》是流傳在中國臺灣高雄、臺東一帶的排灣支系民歌。它屬于舞歌類的“歡樂舞曲”。這首歌通過贊美祖祖輩輩喜愛唱歌的風俗習慣來表現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的祖家是歌鄉》為c羽調、2/4拍,小快板速度,單樂段結構,由四個樂句組成。歌曲的情緒歡快、活潑、帶有舞蹈性。《雨打芭蕉》
1.《雨打芭蕉》是廣東音樂中早期的優秀曲目之一。樂譜初見于1917年(也有人說約于1920年以前或1921年)左右丘鶴儔編著的《弦歌必讀》。此曲最早由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等灌制成唱片,后幾經修改編配,版本很多。在“十年動亂”期間,為免遭“四人幫”的禁錮,曾改名為《蕉林喜雨》。粉碎“四人幫”之后,此曲才得以正名。
《雨打芭蕉》以流暢明快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一連串分裂的短句,頓挫的節奏,猶如淅淅瀝瀝的雨點敲打著芭蕉,使人聯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態,更使人想像到芭蕉豐收之后人們的欣喜之情。因此,樂曲所表現的意境極富南國之情。
《雨打芭蕉》的結構具有連續性的特征,因而很難斷然地將其劃分成幾個段落。但是,為了使分析樂曲方便,我們把樂曲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三個樂句組成。其旋律緊密銜接、優美抒情,歌唱性很強,演奏得連貫而流暢,表現了人們歡快愉悅的心情,也展現了詩情畫意般的嶺南風光。這部分旋律,前兩個樂句采用了換頭合尾的手法寫成。這樣,使得這段旋律既統一又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