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二泉映月》,了解民族樂器二胡的主要特點,知道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體驗樂曲的悲涼、向往光明的情緒情感, 熱愛我國的民族音樂。
2.通過欣賞,能夠體驗和感受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那種倔強、剛毅的性格,同時學習他那種堅決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的精神。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建設國家而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體會樂曲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分為:古代音樂、民族器樂曲、民歌、戲曲曲藝音樂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樂曲。 (出示二胡圖片,認識二胡)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有關二胡的民族樂曲,請討論后例舉中國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導入課題——《二泉映月》。
二、背景介紹
華彥鈞 (小名阿炳):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與我國偉人毛澤東同年出生)。 阿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灌錄個人專輯錄音帶和唱片的民間藝人。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
“二泉”原本指無錫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當地群眾稱為“天下第二泉”。樂曲名稱為后人根據此境命名。
器樂《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的演奏樂器及形式是什么?
2.它所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背景簡介: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慘境遇,正是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一幅縮影,自然會引起人們對他的關注與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誠愛國的品格和氣節,表現了一種民族的氣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必然會引起人們心靈深處的極大共鳴。其次,它的旋律發展,使用了中國民間的樂句首尾銜接,同音承遞的旋法,使音樂呈現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連綿的律動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話,流不完的辛酸淚,給人以“嘆人世之凄苦”,“獨愴然而涕下”之感。另外,樂曲的藝術美感還表現在于深沉中含質樸,感傷中見蒼勁,剛柔并濟,動人心魄。再則,這首樂曲體現了注重情深、著意傳神的法則,發人聯想,令人回味。
學唱樂曲的引子和主題旋律,體會反映的思想內容:
1.表露出的無限的感慨——為什么我會這樣瞎、窮?
2.從平靜轉為激昂。表現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的生活意志。
3.請同學模仿引子中嘆氣的聲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4.在教師帶領下演唱主題部分,注意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
三、介紹樂器---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構造分琴筒、琴桿、軫子、千斤、弓等,張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夾在兩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為d1-d3(a3)。音色柔和優美。本世界初,劉天華先生寫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獨奏曲和一套二胡練習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為獨奏樂器。(具體由課件展示)
4、 作品欣賞
1、播放《二泉映月》片斷,感受樂曲哀婉、凄涼的情緒。
師:讓我們一起來完整的欣賞樂曲——《二泉映月》。
四、學習樂曲的引子和主題旋律,體會反映的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