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應用格物致知精神》課堂實錄
生1: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說明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生2:作者自己留學的一段經歷,證明了中國學生輕視實驗,不愿動手的缺陷。
師:既然作者指出了中國學生包括我們在內所存在的問題,他是否詳細地給我們指出了擺脫這種困境而在今后能邁上正確的求知途徑的方法呢?
生l:他說:“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發現事物的真相!
生2:還有“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師: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弄清了課文在議論上的特點:文章的結構是我們常見的,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說理的方法也是我們常見的,你們自己歸納一下吧!
生:擺事實,講道理。
還抽象于形象,還一般于特殊,深入淺出地理解內容,鼓勵獨到的見解
師:李白和杜甫是大家熟悉的詩人,我這兒有一首關于他們的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哪用故謗傷。蚍蜉振大樹,可笑不自量。這是韓愈給李白杜甫詩文的評價,你們還能找出一首來嗎?
生: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這是清代趙翼的《論詩》。
師:從對李白杜甫詩文的不同評價來看,你們覺得韓愈和趙翼哪一個人的求知觀同課文相類似,并簡要地談談自己的依據。
(學生討論)
生:趙翼的求知觀跟課文類似。
師:依據呢?
生l:因為趙翼“保留”著“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他“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生2:他學習知識做到了“不消極地袖手旁觀”,“能自己做主張,出主意”,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積極提倡動手創新。
師:談得很好。既然如你們所說,那么,丁肇中是一個大學問家,他也是個權威,你們敢向他挑戰嗎?
‘生:敢!
師:他說,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你們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見呢?
生l:有。就如格竹吧,同是封建時代的鄭板橋,他就不像王陽明那樣一無所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渾不怕,任爾東西南北風。
生2:很多善于寫詠物詩的封建文人,他們其實是擅長“格物”并能“致知”的。
生3:如“格柳”吧,“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我也想起了一首:“梅雪爭春肯降,騷人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宋詩人在“格”梅和雪。
生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自居易在“格草”。
生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在“格山”。
師:說得很多了。同學們能夠同作者一見雌雄,這是好習慣。不過,作者所說的,畢竟是當時中國教育的現實,并且對現在也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作者正站在關心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高度,給我們指出缺點和開具了治病的良藥。所以,我們應該感激他的這一番良苦的用心。你們覺得呢?
生l:我們應該學習他把自己同祖國和民族聯系起來的精神。
生2:學習注重實際,旨在創新的求知精神。
師:是的,我們雖然提倡懷疑的精神,但是,我也不能因此而走向極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真正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說:“不要在倒掉產盆里的臟水的同時,連新生的嬰兒也倒掉了!”
留下余味,使學生探究的熱情延伸到課堂之外去
師:議論的文章,雖然缺乏文學作品的生動,但是,它們正如本文一樣,有許多精辟的見地與人生的哲理足以開啟我們的心扉,打動我們的心靈,洗禮我們的靈魂。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這些道理,對我們做事為人,給了多么大的啟發和幫助啊。鑒于此,你們在讀書時,就不應該偏食,不僅學會享受那些動人心弦文學作品,也應該抽點時間讀一讀那些質樸的說理文章,請記住,那里面同樣有鮮花和寶石!
。議論文的閱讀,重點是把握和學習作者說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說理的思維層次,學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時,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作者嘗試成功了的那些說理方法,也要讓它們形成學生自己的能力,強調運用,強調聯系自己的實際。為此,教學應該從具體地感知課文入手,引導他們發現提綱性的語句,然后經過討論、分析,并對文章特點作精要的概括,使學生得到有用的經驗,讓他們學有所獲。
議論文的教學,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學會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斷。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注意經常地運用聯想和想像,只有如此,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才不會味同嚼蠟,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