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地理課堂的教后反思
比如在學習《身邊的文化擴散》時,課堂上偶然發現有幾個女生穿著吊帶裙,針對這種穿著打扮不符合中學生情況,就及時向學生介紹了服飾文化的擴散,提出西方女性穿吊帶裙與她們的身體結構、文化修養、從事職業等方面是相符的,給人一種美感的享受。而東方女性普遍身材較矮小,骨感不強,穿上吊帶裙顯得不倫不類,再加上我們是學生的身份,文化、品位、修養等都沒有達到一定的層次,穿吊帶裙就更不適宜……一番精彩而誠懇的表述,在女同學中產生了共鳴,下午學生返校后“吊帶裙”都不見了。
這個教例在課后教學情感還沒有從頭腦中消退之時,立即進行反思,思考當時精彩片段產生的主觀原因,以及如果以后碰到類似情況出現應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再創等。并作了扼要的記錄,以便再教時可靈活運用。
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教師應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于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教學中的“敗筆”之處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更何況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因而教師的教學難免會出現疏漏與失誤。我們教師常常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如前面提到“一般在高、低氣壓中心向外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常會出現冷、暖鋒面系統”這樣的失誤。出現失誤后教師如果不進行反思,不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降低自己在學生中的威性,而且貽誤了學生,給學生以思想上、思維上的誤導。
再如開設《農業生產的地域聯系》公開課,將水稻種植業和大牧場放牧業講授的前后次序顛倒,先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公開課后自己也意識到新課導入時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由于引入時就沒有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導致整堂課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強,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及時吸取教訓,在第二年上這節內容時,按教材順序,先分析學生較熟悉的水稻種植業,一堂課中有了良好的民主、和諧的氛圍,師生互動得到了加強。
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后一定要對失誤和遺憾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自己的失誤所在,以及產生失誤的原因,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免重犯,并使之成為以后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使教學日臻完善。
3、課堂學生的獨到“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后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高三復習在講評練習時碰到這樣一道題目:讀下圖為北半球某地一天中太陽高度的日變化,則該地的地理緯度為
0º
20º
30º
40º
12
24時
B
D
N
S
A
C
E
HG
GG
O
F
P
當時是這樣分析的:可將上圖轉化為:
根據數學平面幾何知識可知:因為DF是OH的切線,∠DFC=30º,則∠HFC=60º,而OG∥CF,所以∠HOGC=∠HFC=60º;
又因為直射點緯度離赤道的緯度的距離=北極點離發生極晝的緯度的距離,即∠NOH=∠GOP,而∠NOP=90º
所以∠NOH=∠GOP=15º,因此∠HOP為75º。當地緯度為75ºN。
聽完講解后,馬上就有學生說:“老師你的方法太麻煩,還用了較多的數學平面幾何知識,添了那么多的輔助線,我的方法比你簡單。”并在黑板上做了下面簡單的示意圖,
N
S
A
B
C
D
E
F
她向學生介紹說:據圖可知,∠DFC為該地正午太陽高度角30º,∠AEF為0º,N點平分弧EF,所以NF的弧長為15º,則當地緯度為75ºN。
學生對知識的獨到見解,“閃光”的剖析,作為教師怎么不可以放下架子,虛心接受呢。“教然后而知困”,作為一名不斷進取的地理教師,應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智慧的火花”,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從而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
一堂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
三、反思觀摩結合,寫好“再教”設計
自我反思有其局限性,有些自認為是“經驗”的東西往往因考慮不周全而存在著較大的漏洞。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進行開放式的討論,傾聽其他教師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方法,認真做好記載并加以吸收、消化,從而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多觀摩其他地理教師及其他學科教師的課,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不但可以避免閉目塞聽、孤芳自賞而成為“井底之蛙”,而且能夠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尤其是研究那些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的教學思想。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在觀摩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