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
關于智能的研究和探索,還得益于智能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如來自遺傳學的認知在人的成長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如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酸的研究和基因型、表現型生物學觀點的探索,無疑為智能發展和發現提出許多假設。如神經生物學的基因型(一種遺傳性向aptitude)和表現型(環境性向)兩者的利用和區別,提出人的學習過程具有某種生物學基礎,從一定程度上又佐證了大腦組織的兩大派的觀點:即功能定位派(潛力均等的器官組織)和組件式觀(配合、互為一體的運算機制)。加德勒在其《智能結構》一書指出:幼兒是其能力與天賦的俘虜,這些能力與天賦也許以優秀的形式而存在,但它們又是相互孤立的,相互之間不能進行有創造力的聯系。而成熟的個體只能有意識地導向各種組件能力,并調動這些組件能力而達到其不同的目的。多元智能觀,本身的宗旨就在?早期介入與連續不斷的訓練都能在確定個體最高操作水準方面起決定性的作用。事實證明,各種智能間都具有某種“交互作用”(interaction),如果說,一種智能可為人生或未來事業打開一種可能性的話,那么各種智能的培養和結合便可造成了多種可能性和提供多種選擇機會。
加德勒等人于8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便于敘述方便,下面均簡稱mi理論)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流行的“情感智能”(eq),現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即我們不能仍停留在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而應走向整合性的學習。現行的學校教育課程結構應有利于學生的整合性學習,而不是互不關聯地學習某一課程。學生中心或以“個體為中心的學校模式”(individual-centered school)的理論出現,就是基于每個人不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不同學習方式的事實而提出來的。
二、多元智能的內涵及其發展
加德勒等人的mi理論和學說,自1983年《智能結構》問世以來,已被譯成數10種文字出版發行,在美國本土和世界各地,成為心理學、教育科學類暢銷書達數年之久。據德文有關資料證明,加德勒近幾年又先后出版了有關mi理論專著有:《智能的新科學、認知革命的紀元》(the mind' ew science;a history of the congnitive revolution 1985)、《多元智能—實踐中的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 1993)、《通往創造性思維的鑰匙》(schlue elzum kreativen denkenl996年德文版,英文版1993年)、《領導者智能、領導分析》(leading mindsanatomyofleadership1995)。其中《多元智能──實踐中的理論》一書,比之《智能結構》更加關注mi理論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應用和推廣,更具實踐意義和價值。作者在后一書中,引用許多研究成果和案例,從而證實mi理論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可能性、重要性及其意義。
加德勒等人的mi理論,包括由7種智能組成的mi理論,其旨意在于提供一種有別于iq或比eq更廣泛、更完備的智能觀念,以便使人們在教育目標上展現出更廣闊的視野,為教育實踐開啟多元智能的新世紀,從而更加體現學校教育的宗旨:發展學生各種智能,并幫助他們選擇適合其智能特色的職業和旨趣目標,使每個學生對自己有信心,飽滿地投入終生學習社會,以負責、建設性的方式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