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1964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用射電天文望遠鏡在太空中發現了“大爆炸的遺物” 3k微波背景輻射,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因此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獎學金。
80年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瑞士建造了名為“萊潑”的超級加速器來模擬宇宙爆炸。該加速器周長有27千米,它的龐大身軀將從鄰近瑞士日內瓦的平原,一直延伸到法國紫羅山下,所有的電纜、機器都深埋在地下50~100米深處。研究小組將約10億伏特電子輸入粒子加速器后,去和同樣高壓的反電子對撞。這億分之一秒的撞擊,將激發出相當于太陽表面溫度幾百億倍的高溫,模擬天地初開時那一剎那:宇宙爆炸。
1989年11月,美國發射了“宇宙背景探測者號”(cobe)衛星(簡稱“科勃”),12月,“科勃”首次探查深空時,看到了一個完美的宇宙,既無形狀亦無變異,大爆炸的余輝是浩瀚、均勻的背景,以僅高于絕對零度的溫度向四方空間輻射。“科勃”證實宇宙始于一次猛烈的大爆炸而均勻擴張并冷卻至現在的狀態。美國科學家最近又觀測到一距離地球150億光年的云團,這是迄今為止所觀測到的最大最遙遠的物體,這些云團的產生和存在,是由于大爆炸造成的。美國宇航局的宇宙背景探測器(cobe)還發現了宇宙誕生中原始火球的殘留物,該小組的最新結果表明,大爆炸宇宙學通過了最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