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微觀世界
運動的快慢 素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點 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教學難點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軍;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軍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 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 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圖11-2-1是兩個小球運動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圖11-2-1,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圖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率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學生受到啟發: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 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 t------時間------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做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