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教學設計
一、主要的理論依據
1.--(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id)的理論和實踐是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作為一門學科是60年代末在美國興起,從教育技術學中派生出來,8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
--是運用教育技術去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需求,確定解決它們的方法和途徑,然后評價教學成果的這樣一種系統的計劃過程。整個教學活動、教學過程都受教學目標控制,--必須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學”和“學習者”組成的動態開放系統,認真對該系統各要素進行分析,才能搞好教學過程結構設計;應用優秀方法和決策技術對各級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比較、評價,選擇出--的最佳策略,使其符合教學的需要;利用反饋信息將系統的反應輸出狀態與預期目標相比較,對輸入進行修正,使系統輸出狀態與目標要求相一致,這四點便是--的基本原理──即目標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優選決策原理、反饋評價原理。
2.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不應等待知識的傳遞,而應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所見的東西(新刺激)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聯系、順應,構建自己新的知識體系,形成新的經驗,并賦予經驗以意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此,可以看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應該:(1)重視情景的創設;(2)重視協作學習;(3)重視學習者參與;(4)重視豐富資源的設計等。
二、對課程教學大綱的理解
1.教學內容要點:
(1)人類宇宙觀念的發展
(2)宇宙探測
2.高中《地理》教學大綱關于本節知識要求:
(1)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2)了解宇宙探測的意義。
(3)了解宇宙探測的現狀。
3.學習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一)通過前兩課,已經把宇宙的大致輪廓和地球與宇宙的關系作了簡要的說明。人類探究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的重點是“新探索”。人造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人類活動范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離不開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器可以分為無人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兩種。航天器從無人到有人的發展,恰好說明了人類對宇宙的探測也經歷著由淺入深的變化。教材按照這個思路,分三部分介紹了宇宙探測的發展。第一,無人航天器上天后,發現了許多關于地球和宇宙的新知識。第二,載人航天器上天后,使人類更直觀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教材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了“火星”號探測器、“阿波羅”計劃和“天空實驗室”,因為通過它們,可以了解到人類已經實現了對行星、月球、太陽的逼近觀測,獲得了大量新的資料。第三,宇宙探測的意義。教材從兩方面說明了這個問題。一是宇宙探測具有天文學的意義,使人們對一些天體,包括地球本身有了進一步了解,促進了天文科學的發展。二是宇宙探測對改變人類社會生活的意義。教材主要說明了人們利用各種衛星服務于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