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教學設計
教材在本段內容的最后,說明了我國航天事業在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結合我國航天方面的最新成果──“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試飛成功的例子,使學生增強自豪感。為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宇宙探測和開發的情況,教材在這里還安排了閱讀材料“中國向宇宙空間進軍大事記”,把我國宇航事業發展中的幾個重要事件,按照時間的順序,排成了“大事記”,學生可以一目了然。
(三)人類對宇宙探索的目的之一是開發宇宙的資源。宇宙中有哪些資源,利用、開發的前景怎樣,這是本課要講的兩個問題。對宇宙空間資源,教材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人類對于空間資源的利用。第一個例子說明了人類利用相對于地面的高位置資源,發射了衛星;第二個例子說明了人類利用宇宙空間的真空、失重等條件,進行科學實驗。對太陽能資源,教材選了一幅“空間太陽能發電站設想”圖,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既然是設想圖,只要求學生大體了解科學家們的思路,不要過細地分析此圖。要把這種設想變為現實恐怕還要經過長期的努力。對礦產資源,教材主要介紹了月球上的情況,因為月球是迄今為止人類惟一登臨的除地球以外的天體,對月球上的礦產資源了解相對較多。教材在這段內容的最后,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空間資源開發的國際合作問題。
(四)開發宇宙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宇宙環境的保護。空間垃圾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教材在這一段中講了兩個問題:一是空間垃圾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它們的危害;二是科學家們考慮的清除空間垃圾的一些辦法。教材中有兩幅照片,展示了墜落到地面的空間垃圾,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四、學生情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紀律比較嚴明,思想很端正,尊師愛友,學風好。對于地理這一學科,學生僅在初中接觸過,時隔初三一年,導致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較弱。
五、教學目標的確定
(一)知識與技能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人類探測宇宙、開發宇宙和保護宇宙已經取得的成果,明確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理解宇宙探測的意義。
2.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圖像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辯正思維能力,正確認識宇宙探測、開發和宇宙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辯正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資料、數據、圖像,自己閱讀文字和分析圖表數據以及小組討論、交流看法等學習活動,去學習知識、達成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地球是我們惟一的家園。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和不怕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2)宇宙空間資源。
(五)教學難點
(1)宇宙空間資源。
(2)宇宙探測的意義。
六、教學策略
本節課聯系生活實際,教學中強調圖表、數據的運用,通過設計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通過錄像、圖片等多媒體素材來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參與,重視協作學習;并且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構建宇宙探索、宇宙資源開發和宇宙環境保護的正確觀念。
七、教學過程(設計)
〖情境創設〗視頻播放《神五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