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的理解和區位選擇的原則
一、區位選擇在高一《地理》下冊中的地位
高一地理下冊主要講了三大內容:區位選擇、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三者內容雖各有側重,但卻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功能分區與規劃實際上就是區域選擇,而這些又與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等,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合理規劃城市。又如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求人們在從事各類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時,要關心環境所受的各種影響。由此可看出,整個下冊,與其說是圍繞人地關系展開論述,還不如說是圍繞人類如何合理的進行區位選擇展開論述的。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水平的發展,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人類可以越來越較為靈活地選擇、安排生產和生活活動,但如果不能認識到區位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和破壞,人類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
二、對“區位”的理解
區位一詞來源于德語“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譯為“location”,即定位置、場所之意,我國譯成區位,日本譯成“立地”,有些意譯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況下也可用。“區位”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收入,那么“區位”是什么意思呢?課本中的解釋是:“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對區位一詞的理解,嚴格的說還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它不僅表示一個位置,還表示放置某事物或為特定目標而標定的一個地區、范圍;②它還包括人類對某事物占據位置的設計、規劃。區位活動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行為,是人們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說,人類在地理空間上的每一個行為都可以視為是一次區位選擇活動。例如:農業生產中農作物種的選擇與農業用地的選擇,工廠的區位選擇,公路、鐵路、航道等路線的選線與規劃,城市功能區(商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文化區等)的設置與劃分,城市綠化位置的規劃以及綠化樹種的選擇,房地產開發的位置選擇,國家各項設施的選址等。
區位論作為人類征服空間環境的一個側面,是為尋求合理空間活動而創建的理論,如果用地圖來表示的話,它不僅需要在地圖上描繪出各種經濟活動主體(農場、工廠、交通線、旅游點、商業中心等)與其他客體(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須進行充分地解釋與說明,探討形成條件與技術合理性。由于其實用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使區位活動成為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區位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如何合理的選擇區位,這是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主要是國外)的許多區位理論都從多個角度對各種情形下的區位活動進行了探索。筆者在此只是想從教學的、并嘗試從哲學的角度,對區位選擇提出一些應遵循的原則,以有利于學生對區位活動的理解,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則
區位理論發展至今,依然存在著許多明顯的不足之處。例如假設條件過于理想化、一些理論注重理論推導,與實際相距甚遠等。如一些經典的區位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和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等。因此,我們在選擇區位時,不應死搬硬套區位理論,而應根據具體的經濟活動和具體的地點,仔細考慮當地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的素質和數量、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以使我們的區位活動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從而降低生產成本,獲得經濟效益。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點,也就是要實事求是。總之,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我們所運用的理論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城市綠化,為了把首都綠化成國際大都市,而盲目引進洋樹種、草種,大面積的鋪草坪,致使原來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綠化用水定額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僅提高了綠化成本,而且使本來就處于中等生態脆弱的半干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國際大都市倫敦的綠化,選用的卻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