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的理解和區位選擇的原則
2.動態平衡原則
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影響區位選擇的因素可以劃分為靜態因素和動態因素。靜態因素如土壤、地形、氣候、礦產資源等,主要為自然因素;動態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主要為社會經濟因素。在各因素中,由于動態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因而我們應更多地考慮其對區位選擇所產生的影響。辨證地、以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有助于我們從紛繁復雜中準確地找到影響區位科學研究的最主要因素,從而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這一點。
例如: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由于工業所有原料的范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原料對工業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市場對工業區位的影響正在逐漸增強;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軍事、宗教等對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資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對城市區位產生巨大影響,在現代社會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游、科技等成為影響一些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代鐵路(也可以推廣到絕大部分的交通運輸線──筆者注)建設中,經濟、社會因素對鐵路區位的影響,已經超過自然因素而成為決定性因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區位因素在不同時空的發展和變化。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認為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我們應用矛盾的觀點認識和改造世界,應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也就是我們在區位選擇中用動態的觀點思考、并平衡考慮各因素的影響這一動態平衡原則的基本出發點。
錢學森曾指出,地理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地理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區位無疑是這一復雜巨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動態性等特點。因此,從系統論的角度,我們在區位選擇時,也應遵循動態平衡的原則,對影響區位選擇的各因素進行動態的分析,并對各因素的變化及其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做出充分的預測,從而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做出最合理的區位選擇。
3.統一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整體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有機組成的統一體,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系而構成的過程。因此,我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事物及其過程的有關要素進行分析,還要對事物發展與影響從整體上進行統一把握。區位論產生與產業革命后的資本主義時期,并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它是經濟發展和經濟分工的產物。產業革命后,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現代工業迅速發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社會分工普遍得到加強,企業間競爭趨于激烈,迫使工廠企業尋求最佳區位,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區位論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就使得從區位論誕生開始,經濟效益便成為它最關注的對象。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杯h境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它的良性發展來自于內部各組成要素(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區位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動態的環境子系統,它要求我們在區位選擇(也就是建立區位系統)時,不僅要保持系統內各部門的協調統一,同時也要保持系統(區位系統與地理系統)之間的協調與統一;在區位活動中不僅關注經濟效益、同時要保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這一點在大部分的區位論中幾乎沒有提及,而這一點對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