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浩瀚的宇宙 導學案
第一章 浩瀚的宇宙 導學案
探索宇宙
【學習指導】
1.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不斷 深化。
2.理解宇宙探測的意義。
3.了解宇宙探測的現狀和宇宙環境的保護。
4.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培養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知識結構】
【重難點知識講解】
一、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從古代起,人們就幻想穿過地球大氣層,飛上太空。1957年10月,原蘇聯用火箭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天,開創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例如,各種科學衛星和空間探測器上天后,發現了地球大氣層外還有磁層;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x射線、γ射線。還測量了許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
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種載人飛船、航天站、航天飛機先后進入太空,實現了在沒有地球大氣干擾的情況下,人類對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觀測和直接取樣觀測,以及對宇宙空間環境的直接探測,極大地充實和豐富了 人類對于太陽系和宇宙的知識。
宇宙探測的發展,不僅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而且還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例如,人們利用衛星進行軍事偵察、空間通信、氣象觀測,以及尋找資源、為飛機導航等,從中獲得許多實際利益。
在1957年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1981年世界第一架航天飛機試航成功,在這短短的24年中,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已經從空間探索階段,逐步進入到了空間開發利用的新階段。
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現在已經步入世界上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二、宇宙資源的開發[來源:第一范文網]
人類進入宇宙空間并開始適應、研究、認識、開發和利用空間環境,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大飛躍。宇宙環境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1、空間資源。利用極其遼闊的宇宙空間,人造衛星可以從距離地球數萬千米的高度觀測地球,迅速、大量地收集有關地球的各種信息;利用高真空、強輻射和失重等地面實驗室難以模擬的物理條件,可以在衛星上進行各種科學實驗,例如在生物衛星上研究失重對昆蟲、微生物、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代謝的影響。
2、太陽能資源。太陽能是地球最重要的能源。但是,其絕大部分能源不能穿透地球大氣層到達地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科研課題。
3、礦產資源。科學家們對航天員從月球上帶回的月巖標本進行了分析,發現月巖中含有地殼里的全部元素和約60種礦藏,還富含地球上沒有的能源氦3,它是核聚變反應堆理想的燃料。此外,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運行著成千上萬顆小行星,其中不少小行星富含礦體。
空間開發活動,無論規模和技術,還是經濟投入,都已不是一個國家所能獨立完成的。因此,空間資源開發的一個趨向是日益走上國際合作的道路。
三、宇宙環境保護
人類向宇宙空間發射的各種航天器,固然有著十分重大的科研和應用價值,但是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太空垃圾。例如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因意外或有有意爆炸產生的碎片,以及航天員扔出飛船艙外的垃圾等。這些空間垃圾大約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體積越來越大。由于空間垃圾和航天器之間的相對速度很大,一般為幾千米每秒到幾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輕微碰撞,也會造成航天器的重要損壞。面對這種情況,科學家們大聲疾呼“保護太空清潔!”現在,航天專家已經開始研究限制太空垃圾產生的辦法,例如,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到其它軌道上去,以免同正常工作的衛星發生碰撞;用航天飛機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以減少空間的大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