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
3.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圍,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處于我國多項自然地理要素的過渡地帶。
2、使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環境脆弱的主要表現,理解當地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態、經濟惡性循環。
3、要求學生分析過渡性的特殊區位使本區自然災害多而重,學會分析尖銳的人地矛盾如何引起生態和經濟的惡性循環,從中提高對地理事物的綜合分析能力。
4、通過人地矛盾所引起的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的分析,深刻認識人口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加強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思想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特別是破壞植被、輪荒耕作、開礦等人為原因。
2、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根據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要大范圍、徹底根治水土流失問題上無良方。在這一前提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以水土保持、建立農林牧結合的生態農業體系為重點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這一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值得推廣。
三、教學方法:
對圖分析法、綜合程序法、討論探究法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
四、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錄音機和歌曲《黃土高坡》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黃土高坡》片斷 電腦顯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圖》
(承接)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根據歷史資料考證,這里曾是塬面廣闊,溝壑稀少,植被豐茂的地區。但由于黃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氣候等自然特點,以及長期的農耕歷史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使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本單元我們將以黃土高原為例,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背景和治理措施。
[講授新課]
(顯示板書)第三單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
(教師講述)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風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蝕(破壞、磨損、散、搬運、沉積的過程)的現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溝壑等三種土地產生這種生態環境問題。這一生態環境問題對社會經濟會造成嚴重的危害,而究其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導因素。
(電腦顯示)
據水利部遙感中心1990年調查統計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38.2%
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79萬平方千米
風力侵蝕面積188萬平方千米
驚人的數據:40年來我國因水土流失減少耕地4000萬畝,造成經濟損失4000億元
(每年平均造成經濟損失100億元)
(過渡)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地區、長江中上游地區、東北黑土地區、北方土石山區、南方紅壤丘陵地區等地區,都有水土流失發生。而黃土高原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顯示板書)§3.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電腦顯示)課本圖3.1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先由學生到講臺前指圖(用鼠標指,點擊后邊界閃爍)表述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再根據圖等高線高程判斷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勢狀況。
(學生指圖講述,教師補充)黃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南起秦嶺,北面以長城為界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包括山西、陜西、寧夏的大部分和青海、甘肅、內蒙古、河南的一部分,面積30多萬平方千米。黃土高原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大多在10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