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
第一節 教學時間: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明確黃土高原的范圍,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為因素對黃土高原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 ——— 水土流失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自學、讀圖等,培養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2.通過辯論賽,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思辯能力。
3.學會依據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分析實例,發現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綜合治理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責任感、緊迫感。
2.樹立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法制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自學、討論
教具準備: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黃土高坡》片斷 電腦顯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圖》
(邊引導學生讀圖邊敘述)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根據歷史資料考證,這里曾是塬面廣闊,溝壑稀少,植被豐茂的地區。但由于黃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氣候等自然特點,以及長期的農耕歷史中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使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本節課我們將以黃土高原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書) 第一節 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電腦顯示)圖 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
先由學生到講臺前指圖(用鼠標指,點擊后邊界閃爍)表述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再根據圖等高線高程判斷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勢狀況。
(學生指圖講述,教師補充)
1.基本特征:
(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橫跨青、甘、寧、內蒙古、陜、晉、豫7省區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積:30萬平方千米。
(3)地勢: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000~xx米。
(4)地形: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5)植被:黃土覆蓋,植被多為次生灌叢、矮林,覆蓋率低,許多地方幾近光裸。
(連續提這樣幾個問題,供學生討論):“水帶走了什么?是表層土還是深層土?兩種土哪個含營養物質更多?這樣會對農業生產造成怎樣的影響?”“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農田和村莊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緩坡上,水土流失嚴重了,這里會出現怎樣的情形?”“水帶著泥沙流向了何處?結合上學期所學的黃河的內容,它給黃河帶來了什么問題?”
(一系列的問題引導,會幫助學生對水土流失問題的惡果有充分的認識)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
2.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導致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匯入黃河,黃河泥沙含量劇增。
(3)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直接或間接地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
(承轉)這一切,都是水土流失惹的禍。水土流失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自然景觀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黃土高原如此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這里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