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課程標準要求
古代人口遷移的流向:一是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地區流向人口稠密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二是北人南遷,由人口眾多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三是內地人口流向邊疆地區,大多由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四是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謀生、居住,形成華人外流。五是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今天我國省區間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式:一是國家有組織的從東部沿海地區城市調出各種人員支援西部邊疆地區的建設。而是東部農村人口移向地廣人稀的東北、西北等地,農村人口省區間遷移的主流是自發移動。古今人口遷移的原因分別是什么?你怎樣看待今天的民工潮?學習“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明確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古代中國四大經濟區的形成特點。
●認識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原因、經過和歷史影響,并作簡要評價。
●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的過程,及對江南的開發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產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概括歸納人口外遷及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
●從多角度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人口南遷的思考,明確人口分布及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
●通過經濟重心的南移,思考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
自主學習精要
一、四大經濟區的形成:
1.四大經濟區的劃分:
全國的經濟區域的特點:從戰國到兩漢已呈現出多樣性 和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
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 。
2、傳統的農業區——山東、山西地區:
在四大經濟區中,屬于黃河流域的山東、山西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區,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原因:地處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優越,開發較早,人煙稠密,因而經濟實力強。
3、開發起步相對晚的地區——江南地區
特點:與山東、山西相比,江南經濟實力差距較大。
原因:江南物產豐富,但氣候炎熱潮濕,地勢復雜,不利于開發。兩漢時,這里大部分地區人口稀少,生產技術落后。
4、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龍門碣石以北地區
地理概念:龍門碣石以北是山東、山西以北的廣大地區。又以長城為界,分為塞內、 塞外兩部分。
特點:這一地區是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西漢時 塞內一度被辟為農業區,但經濟實力十分有限。
原因:氣候寒冷、土地貧瘠。
思維激活
說一說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劃分了哪些經濟區域?各經濟區域有何發展特點、原因是什么?
做一做 素有“天府”之譽的巴蜀是傳統的農業區,它屬于
a.山東經濟區 b. 江南經濟區
c. 山西經濟區 d.龍門碣石以北經濟區
答案:c
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中國古代,由于天災人禍不斷,人口的流動始終沒有停止過,有時還出現大規模的流民浪潮。南遷的中原人口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勞動力,而且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這就使得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在質和量兩個方面都得到提高,從而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