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地理區域劃分》教學設計和部分實錄
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教學設計和部分實錄全書教材分析:8年級下冊屬于分區地理的內容,第5章明確中國地理差異,然后從省級-省內-跨省3個尺度分角度進行案例教學,最后第9章走向世界的中國將對中國的學習回歸到世界的整體發展中,完成整個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學習。
第5章在全書的地位分析:區域差異是自然環境的一大特點,區域劃分是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經常運用到的,但對于學生來說,區域劃分是怎么回事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學生已有的感性知識基礎上教授本章,我認為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而第一節課又是基礎的基礎,全書的關鍵,所以這節課的教學要體現這樣的特征。
設計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從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終生學習服務。
教學設計及部分解說:
一、開眼界──生活中認識地理(從不同地區的地理差異引入教學)
寒假期間哪些同學離開過唐山?(學生舉手)現在你們回憶一下你去過的地方,從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兩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他同學總結他去的地方與唐山有何不同?
說明:這是我引入課題的一種方法,從學生實際出發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在有些班我還利用一個flash中的對白引入的,這里不妨也寫出來,大家做比較!
引入教學方案二:當前網絡流行一個flash,叫《豬都笑了》,老師起個頭,你們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地理歷史知識接下去。其中有詞說:北京人說他風沙多,內蒙古人就笑了;內蒙古人說他面積大呀,(新疆人笑了)!新疆人說他民族多呀,(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說他地勢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說他文物多呀,(陜西人就笑了);陜西人說他革命早,(江西人笑了);江西人說他能吃辣,(四川人笑了!)……其實這里是說湖南人笑了,接下去是說湖南人說他美女多,四川人愛笑了,但這里我就按照學生的推理走下去了,結果學生非常感興趣,然后老師話題一轉,這個flash說明了什么呢?各個省級行政區在地理歷史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這樣引入教學。
兩種引入,效果都不錯,但我覺得第一種更貼近學生生活,生師互動、生生互動成分更多些,真的讓老師和同學都開了眼界,下面我實錄學生的介紹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例子。
生一:寒假我去河北邢臺探親,感覺那里周圍都是山,過年的風俗和我們這里不太一樣:家家都貼春聯和年畫,初一都去拜年,小孩子們都磕頭,我例外,鞠躬就可以了,大人都給壓歲錢!
老師解說:可以看出該同學去的是邢臺農村,傳統文化氛圍很濃厚,唐山外來人口比較多,傳統文化融合淡化比較明顯。
學生總結:兩地地形條件不同,邢臺是山地(太行山麓),唐山是平原為主;人文特征也不同。(驚異:他居然知道太行山區,總結得不錯,有學究味道)
生二:我去的是安徽(南方了,有的同學點頭示意自己知道那里,也有同學趕緊翻地圖),感覺那里很濕潤的,風沒有這里大,氣溫比這里高,屋內沒有暖氣,但有火爐。屋內陰冷陰冷的,人文方面嘛,也拜年,但不磕頭,也給壓歲錢……
學生總結:典型的南北方的差異,氣候上顯著不同。
生三:我去的是天津,自然地理方面好象和唐山差不多,只是城市比唐山大一些!(直轄市嘛)我就說說人文方面的吧!那里沿海河而建,因為這個緣故,街道不像唐山那樣東西南北整齊劃一,他的十字路口不是真正的十字路口,紅綠燈指揮讓人分不清,只能跟著別人走,還有天津小吃一個街道一個街道的(小吃一條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