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第3課
一、四大經濟區的形成
1、四大經濟區域
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的特點,將全國劃分為四大經濟區:山東、山西、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
西漢所說的山西、山東與今天的地理概念不同。它們以河南崤山分界,以東為山東,以西為山西。因為崤山附近有函谷關,所以又有關西、關東之稱。山東包括了今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及晉南、蘇北、皖北等部分地區。歷史上這里被稱為中原。山東是漢代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山西在戰國時屬于秦地,大體是以關中為主,后又擴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四大經濟區中,屬于黃河流域的山東、山西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區。那里自然條件優越,開發較早,人煙稠密,因而經濟實力強,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江南地勢復雜,氣候炎熱潮濕,很多地區為原始森林覆蓋,不利于開發。兩漢時這里大部分地區人口稀少,生產技術落后,與山東、山西相比,經濟實力差距較大。
龍門碣石以北是指山東、山西以北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氣候寒冷,土地貧瘠,是傳統的畜牧區或半農半牧區。它又以長城為界,分為塞內、塞外兩部分。西漢時塞內一度被辟為農業區,但經濟實力十分有限。農耕與游牧兩大經濟類型之間長期對峙交流,匯合成互補、互利的統一整體。
2、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從戰國到東漢,全國的經濟區域已呈現出多樣性和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遷
1、古代人口流動的原因
中國古代,由于天災人禍不斷,人口的流動始終沒有停止過,有時還出現大規模的流民浪潮。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總結為五逃:“一曰天,二日官,三日軍,四日錢,五曰愚。”天指天災,官指政府的徭役,軍指供給軍隊的物資,錢指高利貸,愚指的是經營不善。
2、中原人口的三次南遷高潮
兩晉之際,由于漢族統治階級內亂和少數民族內遷,山東、山西淪為主要戰場,中原人口紛紛向南遷徙,黃河流域的農業生態環境迅速惡化。兩晉之際的人口流動,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
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潮發生在唐安史之亂以后。安史之亂使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遷,大量涌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經濟實力大為提高。
兩宋之際,金滅北宋的靖康之變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遷高潮
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南方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遷,不但為南方地區補充了大量勞動力,而且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2)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3)南方本來就蘊涵著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2、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從上古到西晉末,北方經濟強盛,一直處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
經過孫吳、東晉、南朝的開發,江南地區初步形成了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南方的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增加。農業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在南方出現了像建康(今江蘇南京)這樣人口上百萬的大城市。
中唐以后,在大河南北“戎事方殷”、經濟停滯的同時,南方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都會,都在繼續加速發展,逐漸超過了北方。
北宋立國主要依靠東南的財富力量。宋都南遷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經濟建設,經濟上南強于北的局面完全確立。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