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敗和明末農民戰爭》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敗和明末農民戰爭》教案(2)(舊人教版高三)
[基礎知識]明中后期政治危機的表現 嚴嵩專權 宦官專權 東林黨人 土地兼并 陜北起義 李自成推翻明政權 明末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
[基本理論]
聯合所有學過的明代相關知識,得出結論明朝時已經是封建專制陷入沒落時期。
[能力培養]
1. 歸納相關歷史現象,推論出:明朝中后期后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沒落的盡頭;
2. 比較歷史次農民起義的特點。
[重點難點]明朝政治危機與封建專制的沒落。
[教具教法]地圖,資料,講述,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由明加強專制主義措施的內容及聯想其影響而導入。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機。
1. 君昏臣奸。
(1) 武宗。長期不上朝。朱厚照(1491年-1521年),重用劉瑾等八黨,建造豪華宮殿,營建密室,稱“豹房”、“新宅”,沉湎其中,頻繁出巡,尋歡作樂。后南巡途中因捕魚船翻落水,獲救后死于豹房,時年31歲。
(2) 世宗。迷信道教,朝政盡由嚴嵩父子指把持。朱厚[ ](15xx年-1566年),憲宗之孫,孝宗之弟。太監引誘下迷信道教方術,企還應長生,二十余年不朝臣,由嚴嵩當政。朱翊鈞(1563年-1620年),10歲即位,由陳皇后與生母李貴妃主持,后居正輔佐改革。居正去世九個月,下詔奪其官秩,抄家,從此不視朝政,大肆斂財營建。
[資料]張居正。張居正為何身后被抄家 柯愈春 文(人民網)
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說:“張居正本身是一個令人感情激動的題目。”令人感情激動的事有兩件:一是張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改革事業,解除了明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史稱萬歷中興;二是他死后被抄家問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業,反貪和取消賦稅特權的改革沖擊了皇權,得罪了官僚特權階層,得罪了阻礙他改革的官場勢力。
明代萬歷初年,內閣首輔張居正身后被抄家,4xx年來一直是人們關注與議論的熱門話題。
萬歷十二年(1584年)四月,張居正輔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翻臉,下詔查抄張居正的家產,派司禮太監張誠、刑部侍郎丘前往張居正的家鄉湖北江陵辦理。張誠是萬歷皇帝早年安插在張居正身邊的一名探子,丘則是當年張居正厭而不升的舊臣。張誠等查抄張居正的兄弟及幾個兒子的所有家財,共得黃金萬兩、白銀十余萬兩。張誠等看到張家的全部財產不及明嘉靖時宰相嚴嵩家產的二十分之一,于是對張氏家屬嚴加拷訊,逼迫招認分散寄存銀錢200萬兩。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誣,以至株連親友,荊川騷動。張敬修不堪嚴刑追逼,痛寫血書鳴冤,然后自縊身死。三子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又絕食未死。張氏子孫家屬餓死及自殺者數十人。張居正的母親年逾八旬,惶懼哭泣,求死不得。事情的發生,離張居正去世只有一年又十個月。
因反貪結怨于天下
明代中葉的國家,官場腐敗,賄賂成風,經濟崩潰,邊防危急。官員本著做官就是為了撈錢的宗旨,“入朝視事,循例取索”;人事部門
與富豪勾結作弊,“賄多者階崇,巧宦者秩進”;司法機關利用手中權力,“權門之利害如響,富室之賄賂通神”。一種以吏治腐敗為主體的污濁空氣毒害社會,國家處在憂患危困之中。
隆慶六年(1572年)神宗即位,司禮太監馮保掌管代皇帝批閱文件及用印的大權,內閣首輔高拱對此極為不滿,要求將這些大權歸還內閣,開始密謀驅逐馮保。此事被馮保察覺。六月十六日,馮保宣讀皇后、皇貴妃李氏及小皇帝的諭旨,稱高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限令高拱回籍閑住,不許停留。清康熙年間常熟人陶元淳說:“馮保驅逐高拱,其謀全出于徐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