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教案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國古代史始于170萬年前,止于1840年鴉片戰爭前,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距今約170萬年前,中國就有人類居住,進入原始社會。公元前21世紀,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經過商朝的發展,西周時期,我國的奴隸社會進入繁榮階段。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權和封建國家,并開創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制度。漢代封建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政權分立與民族大融合時期。隋朝統一結束長期分裂割據,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繁榮的局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樹。五代遼宋夏金元,中國的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明清之際,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加強,中國封建社會漸趨衰落。
初中新課標中和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內容主要在七年級(上)、(下)冊。初中新課標簡單涉及本章內容相關聯的內容有:世襲制,商鞅變法,秦朝的皇帝制、郡縣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內閣、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初中新課標沒有涉及但高中新課標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權組織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晉南北朝時的政治制度,隋唐時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廢丞相設三司、設內閣,清朝君主專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課標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秦統一六國與秦朝疆域,秦漢中央官制的構成和特點,郡縣兩級制,焚書坑儒和挾書律。
(2)、過程與方法:閱讀歷史材料和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重大進步作用,培養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長時期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確立,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建議:
(1)、本課內容豐富、充實而課時較緊張,因此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和課時分配上,都應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海內為郡縣”和“秦漢時期的官僚機構”兩目是教學重點。正確區分“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兩個概念:“君主專制”指的是國家政權的主宰和中央決策方式,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
(2)、第一目“六王畢、四海一”,主要講述秦始皇統一六國及其后繼續開疆拓土的情況。一是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二是南征百越,統一嶺南地區;三是將西南夷納入版圖,秦王朝在這些新征服地區設置郡縣進行行政管理,并興修水利工程和交通路線,發展經濟,加強邊境與內地的聯系,鞏固統一。數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秦朝的疆域圖來講解秦朝開疆拓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