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人民版必修一)
歷史回眸
一、六王畢,四海-
1.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軍先后滅掉韓、趙、燕、魏、楚、齊等國,完成了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大業。
2,公元前2xx年,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一舉奪回河套地區。此后,繼續進軍北方。
3.秦修筑的直道與軍事防御工程——長城、蒙恬所率領的駐扎在上郡的邊防軍相匹配,形成了有效的國防體系。
4.公元前220年,秦軍展開了統一嶺南的戰略攻勢。公元前2xx年,平定了嶺南。秦在嶺南設郡,實施軍事鎮守和行政管理。
5.秦朝還在當時被稱之為“西南夷”的廣大地區,開辟了史稱為“五尺道”的交通路線,并委任官吏。
二、海內為郡縣
1.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這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組織,加強與西方各國在各方面的來往和合作。
2.秦統一全國后,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3.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三、秦王朝的官僚機構
1.秦王朝中央執政機構的最高長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中央各重要部門的主管官員有奉常、郎中令等;。
2.秦朝時期,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以“朝議”等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供皇帝用作裁決的依據。但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
四、挾書律
1.公元前2xx年至公元前2xx年,先后發生了“焚書”“坑儒”事件,開思想專制之先河。
2.秦律規定,“敢有挾書者族”。這與李斯所建議的“焚書令”的相關內容一脈相傳,都與欣賞和實踐法家專制思想有關。
3.西漢惠帝時,朝廷宣布正式廢除“挾書律“之后,深藏在民間的典籍才重見天日,成為延續文化命脈的基礎。
突破思路
本節主要內容雖然包括四個部分,但實質上主要涉及了秦統一全國的過程、鞏固統一的政治和思想措施。其中后者屬于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針對這一分析,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的突破措施:
(1)“六王畢,四海一”一目實際上講了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但應當注意的是本教材對秦統一問題的新觀點:“秦帝國的統一步伐,并沒有隨著吞并六國而終止。”這是對原先教材中“秦滅六國標志著統一的完成”這一觀點的修正和完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動畫式《秦朝疆域圖》課件,通過秦疆域的變化講清兼并六國、北擊匈奴、統一嶺南等統一進程;對于秦統一的意義,可從政治、經濟等方面略作說明,不必展開。
(2)“海內為郡縣”、秦王朝的官僚機構可以合并為“秦王朝鞏固統一的政治措施”進行教學。與此同時,可指導學生在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制作“秦朝行政系統簡表”,并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點評,以直觀展示秦朝中央機構和地方各級行政機構之間的關系,從而形象地說明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本質。當然,教師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將該表制成幻燈片,一邊講述一邊演示。
(3)“挾書律”一目涉及了秦朝加強思想專制的三次措施:“焚書”“坑儒”和“挾書律”。教師可略講這些措施的含義,重點應結合法家的思想主張,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從是否有利于鞏固統一和文化發展等角度,闡明這些措施的歷史影響。同時,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人類文化延續的史鑒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