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學案:辯證唯物論(第4、5課 )
高三政治學案:辯證唯物論(第4、5課 )
【考點解讀】考點1. 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1、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客觀實在性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和本質屬性。(3)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或固有屬性,(4)物質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5)物質具有“可知性”:物質雖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但人們能夠認識它。
2、要明確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
①區別: a、哲學上的物質(定義:略)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它不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 b、哲學上的物質不能被創造、改變和消滅,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可以被人創造、改變和消滅。
②聯系: a、哲學上的物質是從各種物質具體形態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哲學上的物質。 b、二者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3、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原理、方法論)
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質的;②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③人的意識也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物質就沒有意識。因而,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它要求人們在實際工作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注: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根本),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要素,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相關鏈接】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統一于物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是物質的=思維統一于存在=思維決定于存在=存在決定思維=意識派生于物質=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
[易錯點]物質不滅 \ “反物質”不是物質 \ 什么哲學把物質等同于具體的物質形態\
什么哲學自然觀上是唯物的,而歷史觀上卻陷入唯心\ 哲學中的“物質”是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共同本質的抽象和概括.\
【真題再現】1、(09浙江31)宋代是我國手工業與商業蓬勃發展的時期,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宋代民間崇拜的神靈被認為除了具備驅災治病、保境安民等傳統農業社會型的神靈外,還開始擁有諸如預告物價、保護商賈等神靈。下列觀點與這一歷史現象所蘊含的哲學原理相同的是( )①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
④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9山東22)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下列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語句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③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