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學案:辯證唯物論(第4、5課 )
④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論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07•北京•24)北京市放眼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依據其濃厚的文化積淀、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豐富的人才資源,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合理規劃,積極建設數字娛樂示范基地、“798”藝術區等多個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這一做法堅持的原則是
a、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b、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c、辦事情要抓住重點 d、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4.(08海南20)由“嫦娥一號”衛星拍攝的月面圖像覆蓋區域屬于月球高地,長約460公里,寬約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態、結構和形成年代的撞擊坑。從唯物論的觀點看,這幅圖像佐證了
a.神話的產生是缺乏客觀根據的 b.月球與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質結構
c.各種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科學性 d.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正確性
考點2. 理解哲學的運動概念、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1,哲學的運動概念: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載體。脫離物質的運動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都是錯誤的。
3,理解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①靜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運動。
②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
③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④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相關鏈接】( “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的區別:①“客觀實在”: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特性。它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既可以指物質具體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 )
[易錯點]先有物質,后有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都是強調運動 \ 刻舟求劍是離開運動談物質 \ 萬物只是在概念中運動,--是離開物質談運動 \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這句話對。\ 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日方中方睨,人方生方死。\ 江河竟注而不流。\ 飛矢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