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經濟、政治學案
一、(學案)學習指導(一) (學案)知識網絡
(二) (學案)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評述文化生活對生產方式的影響;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感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當地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的狀況;樹立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保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意識。
(三) (學案)學法指導
1.(學案)學會畫結構圖的方法
文化是作為與經濟、政治相并列的社會三大形態之一而存在的,包括教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高新技術、新聞出版、文學藝術、體育健身、醫療衛生、旅游休閑等各行各業。要掌握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可以運用畫結構圖的方法,通過圖示有助于對這部分知識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2.(學案)學會調查分析的方法
當前,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點,同學們可以通過調查分析的方法,對當地文化產業及文化消費狀況進行實際調查或通過網絡進行相關調查,對調查的結果加以分析,從而領會文化的巨大作用。
8
3.(學案)學會運用數字比較的方法
當前,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當中,綜合國力的較量越來越關鍵,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為了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一知識由于離同學們的實際生活相對較遠,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建議同學們運用數字比較的方法,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近幾年在綜合國力上的排位以及文化在這些國家綜合國力中所占的比重,來深刻體會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究竟處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二、(學案)知識點撥
(一) (學案)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把握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同學們可以從兩方面理解:
1.(學案)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反映經濟、政治
文化與經濟有著緊密聯系。人類的社會實踐,首先以生產實踐(也即經濟活動)為基礎。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器用文化既是廣義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為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的生長發育奠定基礎、提供土壤。一個完整的社會構架應包括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模式,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是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例如,在采集漁獵生產條件下的鬼神文化(圖騰觀念),以及中國農耕生產條件下的儒家文化(理教觀念)。
社會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因,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要建立在與現實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上,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提出要求。具體到中國目前的文化建設與發展,就必須與中國現實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相一致。
2.(學案)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又對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文化作為對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存在著地域之別,也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可見,文化雖然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但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中國先進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三個概念的內涵是一致的。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總是給人以無窮的精神力量,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優秀兒女,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壯的人生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