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人民版必修一)
思維點睛:上述材料向我們展示了秦朝“焚書”和“坑儒”事件的前因后果。關于“焚書”和“坑儒”,后人對此評價不一:
(1)一種觀點認為,“焚書”和“坑儒”的實質是文化專制,表明秦朝不僅要取締與當局政策相抵觸的不同政見,而且要在學術上嚴禁產生不同政見的思想淵源,進一步確立法家學說的官學地位,實現學術思想的統一,以鞏固秦政權。“焚書”和“坑儒”雖對維護統一的封建集權新制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整體上看卻適得其反,因為不同學派、學術觀點不是單靠行政高壓手段所能統一的。“焚書”和“坑儒”的野蠻做法造成了當權者與知識階層的嚴重對立,加深了社會矛盾,開創了封建皇權摧殘文化、迫害知識階層的先例,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
(2)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秦朝的“焚書”和“坑儒”事件是專制統治波及文化領域的一種表現,對文化的摧殘作用和對思想的鉗制作用是為大家所理解的。然而,僅此理解“焚書坑儒”是不全面的。“焚書坑儒”的出;現,起因是恢復分封制還是堅持郡縣制之爭,實質屬于堅持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統治還是恢復舊有政治制度的矛盾。嚴厲打擊反對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貴族勢力的代表,從主觀上講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但方式過激,影響了主觀上想達到的目的。盡管如此,我們對“焚書”和“坑儒”事件的理解,不應只是簡單地否定,而應從主觀和客觀方面全面認識和評價。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詩贊頌案始皇的統一大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系你所掌握的課內外知識,思考:秦始皇為什么能夠實現“掃六合”的大業?
我的思路:李白的這首詩見于《全唐詩》卷161,描繪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與此同時,該詩也蘊含了秦始皇能夠實現國家統一的個人因素等。
綜觀當時的形勢,由秦國來完成統一,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經濟因素之外,也離不開軍事、外交的成功。另外,民風不同也值得引起注意。秦國地處西戎,民風強悍,關東三晉民風較秦為弱,對于秦人極為畏懼。最東的齊國民風又較三晉為怯弱。而就各國民間經濟狀況而言,愈東憊富庶,愈西愈貧窮。富裕者怯弱,貧窮者強悍。包括“軍功爵”在內的許多制度變革,更給秦國士卒帶來物質刺激引發的活力。所以,三晉與齊國士兵遇到勇氣百倍、騎術精湛而又強悍的秦兵,自然多望風披靡。各種,綜合努力最終結出了大一統的碩果。秦始皇前承商湯廚武而終結“封建”,后啟漢唐宋元明清君王帝國統一之業,明人李贊稱贊他是“千古一帝”,應屬“當之無愧”。時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亦譽其是“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曾經贊揚李斯等人力主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主張是“千古創論”,并認為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們“皆是應運豪杰、因時大臣”。
請你來暢談:郡縣制的推行確是“千古創論”嗎?試簡要說明你的理由或依據。
我的思路:我國歷史上郡縣制的萌芽、出現到完全確立和全面推行,歷經春秋初期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大約經過了5個世紀的漫長歷程。這一過程與中央集權制度的萌芽、出現和全面確立幾乎是同步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