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人民版必修一)
秦朝以前的郡縣沿革
郡、縣的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兑葜軙•作雒》記載:周公經略天下,“制郊甸方六百里,國西土為方千里,分以百縣,縣有四郡”。這些郡和縣,都是由人口密集的城邑發展而來的。春秋時期,諸侯互相兼并,一些諸侯國紛紛在所占領的土地上設縣,由國君直接管理。楚國的楚武王、晉國的晉獻公都設過縣,齊國到齊桓公時已設有50個縣。一些諸侯國還在邊遠地區設郡,派重臣鎮守。如《國語•晉語》記載:前651年,晉公子夷吾對秦公子摯說“君實有郡縣”,說明當時的秦國已經設郡。又如《左傳》載,晉卿趙簡子為獎勵將士殺敵立功,許諾“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說明當時的晉國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郡。春秋時期的縣已遍及各諸侯國,但郡的數量相對較少,而且縣的范圍遠比郡大,地位也比郡高。
到戰國時期,隨著兼并戰爭的加劇,邊郡日益擴大,并由低縣一級演變為高縣一級?は略O若干縣,形成郡縣兩級制?たh的設置也由邊境逐漸向內地發展。各國除在新開辟的地區設縣,還紛紛改邑為縣。如秦國在商鞅變法時,即“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韓、趙在上黨地區設41縣,趙國在代郡設36縣,魏國在上黨郡設有至少18個以上的縣,燕國在谷上郡設有36縣,齊、楚也大量設縣。當時,縣制已經得到普及。每縣大約為方百里之地,萬戶左右的人口。大縣設令,小縣設長,由國君直接任命;按照國家法令治理縣政,已經具有地方政區的性質?と匀欢嘣O于強國交界之處,在戰國前期帶有軍事防備區的性質,郡的長官稱為“守”或“太守”,都由武官充任,主要職責是戍邊守土。到戰國后期,郡守逐漸由單純的軍事長官向統管全郡軍政事務的地方行政長官演變,郡也逐漸由軍區向地方政區過渡。秦統一后,郡作為軍事防備區的歷史宣告結束,徹底轉變為中央與縣之間的—級地方政區。
秦長城的修建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防御鄰國的突然襲擊,常在自己的邊境修筑長城。約建于公元前7世紀的位于今湖北竹山至今河南泌陽一帶的楚國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長城。戰國中后期,為了防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南下,秦、趙、燕三國又修建了規模巨大的邊地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確保邊境的安全并為反擊匈奴做準備,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xx年,重點維修了原秦、趙、燕三國的邊地長城,并增筑了若干部分,使其連接起來。蒙恬大敗匈奴后,為了鞏固新攻占的地區,又于公元前2xx年至公元前2xx年,增修了部分長城,并加以延伸。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筑,秦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秦朝初年關子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
(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于,唯上幸許!笔蓟氏缕渥h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于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薄妒酚•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