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案(人民版必修一)
思維點睛:對歷史問題的看法應放到具體的時代背景中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分析把握。
分封制是在周王室強大的前提下,將宗族姻親分派到各地,廣建子國,從而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這對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步構織出遍布全國的交通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些諸侯國成為開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是,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的楚王問鼎,就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同姓國也彼此爭戰,戰國末年,周王室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國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權。
秦統一后,丞相王綰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廣建諸侯的建議,廷尉李斯表示反對。嬴政支持李斯的意見,他說,過去長期以來戰亂不休,皆因分封諸侯而起,現在剛剛安定下來,又去分邦建國,豈不是自尋動亂嗎?所以毅然否定分封的主張,推行郡縣制。因此,我們可以說,分封制適應了西周井田制這種經濟形式,鞏固了西周的統治;但隨著井田制的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分封制日趨崩潰,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統治權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終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
秦朝的“焚書”與“坑儒”
材料一:(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事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并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及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丁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單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敝圃唬骸翱!
材料二:(始皇三十五年)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樂以刪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泰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于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庇谑悄送鋈ァJ蓟事勍,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煉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徙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庇谑鞘褂废ぐ竼栔T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 ——《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