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安史之亂后.東周(洛陽)之地,入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中州畿內(指-硌陽附近),不滿千戶,東至鄭(今鄭州)、卞(今開封),達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懷(今河南沁陽一帶),經于相土(相州),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舊唐書•郭子儀傳》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戶數表(單位:戶)
州名 蘇州 鄂州 洪州 饒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漢州
開元戶數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戶數 i00 808 38 618 9l 129 46 116 4l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縣圖志》(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
請回答:(1)分別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導致材料三中歷史現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歷史現象對當時及以后的中國歷史有何影響?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 ——《史記》
材料二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宋書》(記載南朝劉宋王朝的歷史)
請回答:
(1)從漢代以前到南朝時期,我國江南經濟的發展發生了什么變化?
(2)導致這一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哪幾次重要的人口南遷的移民潮?
閱讀思考視窗
南宋都城臨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開的酒館也往往仿效汴京舊俗,在門前張掛爐子燈;茶館則學北方人張掛名人畫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籠餅、蒸餅的時候習慣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為北地風塵比較大。但南方人也跟著學,去了皮才吃。
請思考:南方風俗習慣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a 在漢代,山東地區和山西地區長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地位。
2.b 唐宋之前,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的經濟重心所在。
3.d 自然條件、開發早晚、人口密度、生產技術水平都是我國古代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4.c 我國人口流動的主流趨勢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b 安史之亂和金軍南下是造成這次人口南遷的重要原因。
6.d 生產力的發展,即南方地區勞動力的補充以及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引進,是江南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7.b 中唐以后,江南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8.c 南宋初年的人口遷移進一步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完成。
9.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為逃避戰亂,北方居民紛紛遷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導致中原荒涼殘破,人口大量減少;材料三反映的足:與北方的情況相反,南方人口數量劇增。
(2)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所造成的破壞主要在北方,南方戰亂較少.相對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