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
(過渡)生態系統脆弱的兩個具體表現方面,都與人類活動有關,是隨著人口的增長活動加劇,使黃土高原環境日趨惡化所致,也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顯示板書)二、尖銳的人地矛盾
(電腦顯示)學生閱讀了解:
①農業墾殖歷史悠久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農耕地早已辟為農田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農業墾殖開始很早
②人口的快速增長,糧食問題嚴重,對土地資源增大了壓力
這里是全國人口增長較高的地區
傳統的耕作技術和耕作方式,產糧少
(承轉)為解決不斷增加的人口的吃飯問題,在很少或沒有其他經濟收來源的情況下,由于宜耕地區早已被開墾為農田,于是只能在生態系統很脆弱的地區如林地、草地、陡坡地墾殖,以期望增加糧食,從而引起生態、經濟的惡性循環。
(電腦顯示)圖3.3《人口增長和開墾荒地引起的惡性循環示意圖》,思考討論:
人口增長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是什么?
框圖中如何體現出惡性循環的?
為什么說人口過度增長是黃土高原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并作回答)略。
(課堂討論)
內容(教材活動題2):有人說,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治理有賴于植被,而植被恢復的必要條件則是人口數量與土地承載力的協調。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舉一兩個實例說明你的理由。
形式:學生按前后4個分成一組進行討論,然后選派代表陳述觀點。在陳述小組觀點后,持相同觀點的其他小組可以作旁證說明,相異觀點的小組可以補充說明。教師主持討論,適時點撥引導。
點撥參考:同意這種觀點。黃土高原地處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因為生態環境脆弱,人口承載力低,但現在實際人口已嚴重超過聯合國計算的本區人口承載力。過多的人口,使得人們被迫開墾種植坡度在30℃以上的陡坡地,開墾指數達到了極限,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根本無法得到保證。因此植被恢復必須控制人口數量,使人口數量與土地承載力相協調,否則即使人工栽樹種草,也會徒勞無功,淪人惡性循環的境地。
[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說明:
1.據圖簡要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位置的特殊性。
2.簡要比較說明黃土高原歷史上和現在的面貌,并說明其主要原因。
3.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情況作綜合性的簡要說明(生態系統脆弱的具體表現、人地矛盾情況等)。
七、板書設計:
3.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一、脆弱的環境
1、地域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
2、環境遭到破壞后恢復相當困難
二、尖銳的人地矛盾(圖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