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的化學性質(酸性、不穩定性、氧化性);
使學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根據的性質解釋日常見到的現象、學以致用,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常溫下可用鋁槽車裝運濃,王水可溶解鉑、金等)。
情感目標:
通過的濃度變化—量變引起質變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通過課后的“閱讀”和“選學”資料對學生進行發奮學習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經介紹過具有酸的通性,對于的氧化性只是簡單提及。本節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的一些性質。教材從與金屬反應不生成氫氣引入,介紹了的兩種特性—氧化性和不穩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教材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從實驗入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銅與濃和稀反應時的不同現象。加深學生對氧化性的認識及對反應產物的記憶,同時也解開了學生在初中時學習實驗室制氫氣時不能選用的疑惑。并且還從反應中氮元素的化合價變化和電子得失,來簡單分析與金屬的反應,使學生理解反應的實質,同時也復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本節教學重點:的氧化性。
本節教學難點:的氧化性。
教法建議
是在學習了濃硫酸后,再次接觸到的一種強氧化性酸。因此,建議本節的教學在復習濃硫酸物理性質、特性的基礎上,找出和濃硫酸性質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訓練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質
通過學習閱讀教材和觀察實物和實驗,歸納的性質,并引導學生與濃硫酸、濃鹽酸進行比較。
二、的化學性質
1.的不穩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學過程:
實驗 結論 問題 (受熱分解)
此方法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復習濃硫酸與不活潑金屬銅的反應,以引導學生學習 與金屬的反應。通過演示[實驗1—7]由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產物并寫出濃、稀與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①劇烈程度;②產生氣體的顏色(若為敞開體系稀產生的氣體在管口處變為紅棕色,說明無色氣體不是 。)③溶液的顏色。
(2)由實驗觀察引導學生分析①的還原產物及氮元素的化合價;②銅的氧化產物;③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師生共同歸納濃、稀的化學性質①濃、稀均具有強氧化性;②金屬與反應均不產生氫氣;③金屬與濃反應,還原產物一般為 ;金屬與稀反應,還原產物一般為NO;而金屬被氧化為相應的鹽。
此外,教師應指出:的氧化性強弱不應根據被還原的產物的化合價改變的大小來決定,而在根據其得電子的難易程度來決定,的濃度越大,氧化性越強。
與非金屬的反應,可啟發學生聯想濃硫酸與碳的反應,寫出與堿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引導他們歸納①濃與某些非金屬反應時,還原產物一般為 ;②非金屬一般被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若最高價氧化物易溶于水,則生成相應的含氧酸。
在介紹王水時,可結合閱讀材料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