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節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基礎知識]北宋建立統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度加強
[基本理論]
1.北宋政權的建立是順應了五代十國時代的統一趨勢,符合廣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但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后果;
3.北宋科舉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的政權基礎,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能力培養]
1.分析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和影響,提高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文獻,提高學生閱讀史料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點難點]北宋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與影響評價。
[教具教法]插圖,地圖。講述,列舉,討論。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自討論五代十國時期孕育的統一因素有哪些?導入。一是人民渴望統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強了國力,后期經濟的發展;三是統治者自身努力與準備。
提示同學注意,宋代周,與歷史上哪一事件極為相似?
歷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權臣奪權;二是奪權前前代曾經經歷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強了國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經統一了北方;四是都發生在我國政治的中心地區北方;五是改變后統治者都很有作為,尤其是創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建國初的統治者都與我國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舉制有關。
宋建立后,中國物質文明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貨幣的擴大,火藥武器的發明,羅盤針的運用于航海,煉鐵高爐的發明,水力紡織機的發明,造船技術的發展,都出現在宋朝。
宋,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傳統科技呈現巔峰狀態。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與分裂局面的結束
1.陳橋兵變。960年,后周統領禁軍的大將趙匡胤,東京東北的陳橋驛,建立宋,年號建隆,定都東京,是為宋太祖。
2.結束分裂局面。戰略方針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難”,基本削平南方割據勢力。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資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軍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動員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說經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乞求緩師。宋太祖聞言大怒,“說什么江南有無過失,豈不聞天下一家?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時李煜于靜居寺聽和尚講經,肉袒出降,后自記曰“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資料]“趙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結束分裂局面,但并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而只是將漢族生活的大部分區域統一進來,所以,這一時期仍然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
二、中央集權的強化
1.目的:結束唐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專制皇權。
[提示]趙匡胤自己作為權臣取而代后周,同時希望后來者不會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軍權。
a.解除了統兵大將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將他們調至外地充任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的實權。
b.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c.設立樞密院,擁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權,使二者牽制。
d.實行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統領的將領并不隨軍調動,防止武將專權。
e.將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入選禁軍。
f.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強干弱支”,“內外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