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梨園春秋
第10課 梨園春秋課標要求:了解京劇等劇種產生和發展的歷程,說明其藝術成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 、指導學生課前閱讀教材,列出本課的知識框架,了解中國傳統戲曲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脈絡,熟悉京劇的形成與特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b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戲曲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2、過程與方法
a 、通過課堂上的分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識。
b 、通過觀看戲曲錄像,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c 、通過引導學生表演,加深學生對京劇藝術的理解。
d 、通過引導學生設計臉譜和服裝,激發學生對學習戲曲的興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明確中國古代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京劇的形成和特點。
教學難點:京劇在形成的原因及藝術成就。
課時:本節教材用一課時。
板書設計
第10課 梨園春秋
一、戲曲的起源
1.“儺”、“梨園”、瓦舍、“南戲”
2.中國戲曲的起源、中國戲曲的發展
二、元雜劇與昆曲
1.元雜劇:標志、手法
2.昆曲:興起、主要特色、“百戲之祖”
三、“國粹”京劇
1.原因
2.藝術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同學們閱讀本課的引言:中國古代戲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的舞臺上,濃縮著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記錄著中華傳統文化演進的軌跡,堪稱窺探傳統社會發展軌跡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優美動人的劇情、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們所喜聞樂見。你知道最早的中國戲曲是怎樣產生的嗎?號稱“國劇”的京劇又有什么特點?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梨園春秋。
一、戲曲的起源
請同學們閱讀本目內容,弄清楚幾個關鍵詞:“儺”nuó、“梨園”、瓦舍、“南戲”。
板書:1.“儺”、“梨園”、瓦舍、“南戲”
“儺”:先民們帶有巫術色彩的儀式活動被后人稱為“儺”,其中蘊涵著戲曲的萌芽。
“梨園”:唐代宮廷中設有教練歌舞藝人的專門場所,稱“梨園”,表演的歌舞戲有一定情節性、敘事性和戲劇沖突。
瓦舍:宋代出現了許多喧鬧的集市和專門的娛樂場所——瓦舍。
南戲:兩宋之際,在浙江溫州一帶流行起一種戲曲,稱“南戲”。南戲用多種表現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節,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上述幾個在戲曲發展中的關鍵詞,都出現在哪些朝代呢?儺:先秦;“梨園”:唐代;瓦舍:宋代;“南戲”:兩宋之際。
如果將上述四個關鍵詞選出兩個與下面的詞對應的話,你認為應該選擇哪兩個?
板書:2.中國戲曲的起源、中國戲曲的發展
中國戲曲的起源——先秦儺儀
中國戲曲的發展——宋代南戲
請同學們看教材p41圖《西漢墓壁畫〈儺戲圖〉》。
下面我們來介紹幾個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劇種。
二、元雜劇與昆曲
關于元雜劇教材上的內容可簡化為一標志一手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標志何在,手法何來?
板書:1.元雜劇:標志、手法
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依據:元雜劇將詩詞、歌唱、對白、音樂、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結合起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
手法:用演員虛擬動作表現劇中時空場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國戲曲時空自由和以象征虛擬動作表意的特殊傳統。
元雜劇的代表人物教材的小字介紹了兩位:關漢卿、王實甫。請同學們閱讀并看相關的教材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