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學案
第三單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學案
【雙基梳理】
●北魏孝文帝改革(從公元471年開始)
1、背景:
①社會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北魏實行宗主督護制,階級矛盾激化。北魏統治者沒有處理好與經濟文化相對先進的漢族及其他少 數民族的關系,民族矛盾加劇。這些威脅到了北魏的統治。[來源:第一范文網]
②局部統一和統治者注重漢化
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馮太后臨朝聽政,督促北魏統治者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孝文帝自幼學習儒學,深受漢文化影響。
2、內容:
前期的改革重點是建立各種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適應統治需要的舊制度。制定官 吏俸祿制,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租調制。
中期改革 的重點是遷都洛陽,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后期的改革重點是改革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 ,進一步學習和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
3、目的:緩和民族對立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4、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馮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5、作用:
推 動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日益活躍。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福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流和融合。為隋唐時期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課堂鞏 固】
(xx年江蘇高考)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陸)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歲,襲爵撫軍大將軍、平原王。……娶東徐州刺史博陵崔鑒女,鑒謂所親云:“平原王才度不惡,但恨其姓名殊為重復。”時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書》卷四十。
材料二 (遷都洛陽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違父背尊,跨據恒朔(今山西大同,內蒙古河套一帶)。……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之大禍……”乃廢為庶人。
——《魏書》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 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崔鑒對陸睿的不滿反映出 當時民族關系存在什么問題?為此,孝 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 2)材料二中孝文帝對太子恂的處理說明了什么?(2分)
(3)依據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產生的影響。(4分)
【課后提高】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詩》《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高瞻,好文為章。詩、賦、銘、頌,有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書?高祖記》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飾、飲食情景之比較
(1)從材料一中我們能得到什么信息?這對孝文帝的改革產生了哪些影響?
(2)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孝文帝改革的認識。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北魏建國后明顯保留了鮮卑的歷史傳統,繼續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永興五年(413),“徒二萬余家于大寧,計口授田。”
——據《魏書》卷三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