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
第21課
課標要求: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的“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學東漸與維新變法思想”,下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由于這一時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比較豐富,所以在教學時適當地進行引入,引導學生從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及影響。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在初中時已學過新文化運動的有關知識,但大多數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還很有限,因此對新文化運動這段歷史還不能形成理性認識。高中階段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并進而分析、探討其對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活動基地。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設計一些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讓學生在探究、交流、討論中形成認識,學會合作學習,并能以此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及概況的學習,使學生體會陳獨秀等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過對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與科學的內涵和意義的學習與探究,使學生認識民主與科學的傳播對于改造中國的積極影響,并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為中國未來存在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也是個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確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體現,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2、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教學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學,力爭論從史出;創設情景,巧妙設問、引導和點撥。
2、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加上每一目時間的安排
導入新課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的時候,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漸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而中國的發展狀況怎樣呢?資產階級的辛亥革命通過武裝斗爭終于摧毀了滿清專制,但照搬西方政治的結果,卻是畫虎類犬。雖然名義上建立了共和政體,民主政治卻仍與中國無緣。先進的中國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結論:國家貧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傳統的阻礙,要振興中華民族,就必須首先刷新國民的觀念,將國魂重鑄。
為了重鑄國魂,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在思想文化領域內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那就是——新文化運動。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溫這段歷史,領略先輩們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和胸懷。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設問:哪些因素促成了這場思想解放運動?
由于學生在課前已經根據學案預習過本課,所以請一名學生來回答,并
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1、背景:
(1)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