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內容標準】
1.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1949年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衰的主要事實。
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圖片以及教師的引導,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為了使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比如,一個扮人物,一個扮記者,進行一次采訪,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充分地發揮。使學生會用觀察法、比較法和閱讀法等學習有關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要使學生理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艱難,讓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既要關注自身發展,又要關注社會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難點突破】
重點:近代中國民族工業興衰的的原因和表現。
難點: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與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關系;初創時期的民族工業多集中于輕工業的原因;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性;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的控制與壓迫。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發現: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領先世界的手工業和繁盛的商業,為文明的萌生和發展,提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到明朝中后期,中國已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然而,受封建制度的束縛,特別是“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阻礙,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卻占據主導地位,嚴重阻礙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成為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門戶,中國將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边@種變局首先是從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的變動開始。
今天,我們將學習專題二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重要概念:
自然經濟,可簡稱為自給自足和自產自銷的經濟,它是指生產者或經濟單位所從事的產品生產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本身或本經濟單位(如封建制莊園或家長制農民家庭)的生活消費需要,而不是通過交換滿足社會上他人需要的經濟活動形式。
自然經濟是與商品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形態。男耕女織是其鮮明的寫照。它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以生產規模小、經濟單位分散、生產技術守舊、生產環境封閉等為特點。自然經濟在我國封建社會末期仍占統治地位,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洋務:是指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開礦辦廠等與外國資本主義相關的事情。
洋務運動:是指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通過采用西方的生產技術,企圖擺脫內憂外患的困境,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買辦:又稱“康白度”(葡萄牙語的音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服務的中間人或代理人。在中國,鴉片戰爭后不再是單純的中外貿易居間人,而開始為外國侵略者效勞,成為被洋商收買的代理人,成為西方殖民勢力侵華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