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第四節 宗教改革
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16世紀始于德意志的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想運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鎖。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兩個問題:
1.西歐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是西歐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主。對于其經濟特權,教材已有詳述。在政治上,教皇不僅掌握著教會的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還可以裁決俗界各國的糾紛,任意廢止各國的世俗法律,甚至決定各國皇帝和國王的廢立;中世紀教會還占據著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用神學理論為封建統治辯護,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教會的政治權力及其對人民的精神統治,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主要障礙。
當時貪污、腐化之風彌漫在教會的特權階層,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賄賂當選的,教皇賣官鬻職,提拔親故。高級教士都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教皇英諾森八世就不遵守獨身的教規,據說他有八個私生子。教會的專橫、腐敗、對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使廣大農民、城市平民、部分貴族和個別國王都投身于資產階級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
2.西歐宗教改革的實質。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以后,資產階級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爭,一種形式是文藝復興,另一種形式就是宗教改革。在宗教壟斷一切的形勢下,人們進行斗爭的形式也只能采取宗教異端的形式。16世紀開始于德意志,并波及到西歐諸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一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二、“宗教改革的經過和意義”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幾個問題:
1.德意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6世紀,德意志經濟有了顯著發展,一些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德意志經濟的分散,影響了政治上的統一。中世紀以來的割據局面仍然存在,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會對德意志的勒索。它成為羅馬教會榨取最嚴重的地區,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稱。擺脫教會的壓榨和束縛,是德意志發展資本主義必不可少的條件。
1517年,教皇利奧十世派人去德意志兜售贖罪券,教皇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柜,靈魂即刻應聲升入天堂。這種無恥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維滕堡大學的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寫成九十五條論綱貼在維騰堡教堂門口。他痛斥教會的無恥行徑,提出“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原則,指出:當錢幣在錢柜中丁當作響時,增加的只是對錢財的貪欲。論綱雖然沒有公開反對教皇,但實際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權。在德意志社會各階層尖銳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形勢下,論綱尤如“放出閃電”般地迅速傳遍全德。路德得到廣泛的同情和支持,態度變得更加堅定,他拒絕了教皇撤回論綱的要求,并當眾燒毀了教皇開除他教籍的敕令。1520年,他連續寫了三篇文章,系統闡述了他的宗教綱領和政治綱領。他在《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貴族的公開信》中,建議組織不受羅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會,號召把教會的土地收歸國有,不向羅馬輸送錢財,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應由羅馬判決,而由世俗當局處理,這實際上是德意志獨立的宣言。他在《論基督徒的自由》一書中,宣傳每個信徒都有讀圣經的權利,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憑著虔誠的信仰可以得救,而神職人員是多余的。路德還主張簡化繁瑣的宗教儀式。無疑,這樣做將使所謂“拯救人類”的教皇、教會和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