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官僚資本:是政治概念,不是經濟術語。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壟斷資本。它依附于帝國主義和封建經濟勢力,依靠國家政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1927年-1937年是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過程。官僚資本的膨脹,使民族工業日益萎縮。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官僚資本,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基礎。
一、中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的背景
(一)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1.背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
2.過程:個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分離、破產。
傳統:自然經濟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商品經濟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
◆思考: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與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關系。
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繼承性。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生產,而是在列強入侵,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下,直接從外國輸入機器、技術創辦起來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基礎上逐步成長起來的。
3.影響:刺激商品經濟發展、淪為世界資本主義附庸。
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二)洋務運動的誘導(19世紀60年代------90年代)(補充)
1.背景:(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外交困;
(2)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壯大
(3)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
2.目的:擺脫內憂外患的困境,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
3.過程:
旗號 主要實踐
前期 “自強” 創辦軍事工業。(官僚資本性質)
后期 “求富” a興辦民用工業; (具有資本主義性質)
b籌劃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
c創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等)
d選派留學生;
4.破產。破產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
5.積極影響:(1)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2)在客觀上誘導和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早期發展;
(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
v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三種形式:外國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
(三)外商企業的刺激
鴉片戰爭后,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興起。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中國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
二、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點: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上海方舉贊創辦的發昌機器廠;南海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思考:這些企業為什么都集中在東南沿海?
原因:a經濟基礎較好;
b地理位置優越,便于交通;
c便于向西方購買設備和引進機器;
d自然經濟破壞較內地嚴重……
4.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行業、地域分布不平衡。
5.影響: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三、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第一次發展的高潮)